这边风景(全文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一章
在大湟渠龙口的深思 童年回忆 麦场上
赵志恒刚走,穆萨队长就来找伊力哈穆,给伊力哈穆委派了一个临时任务:赶车运送砂石木料柴草到大湟渠龙口闸水。大湟渠,是伊犁最大的一条总干渠,更正确一点,应该说是一条人造河流。渠首在伊犁的上游哈什河。那里没有固定的水闸,而是利用河道急转弯的地势,根据流量,堵截一部分或全部河水,把水逼进渠道,升高水位,灌溉着两县一市的土地。它是伊犁的美丽、富裕和欢乐的源泉。挺拔的白杨,郁郁葱葱的果园,一望无际的田野,各种人畜工农商百业,都依赖着这生命的乳汁。但同时,解放前这个渠首——俗称龙口,又是个阴森可怕的地方,因为哈什河流量极不稳定,一旦洪水下来,常常把用树梢子、木头、石头、柴草、泥土堆成的临时大坝冲垮,立即,两县一市的大部分渠道就会枯竭。这时,人们就要拼上老命设法再堆一个坝把水截住,每年都要冲垮几次,再堵上几次。有时候连人带材料一起堵到水里,有时候,狠毒而又迷信的龙官把名叫托乎地或吐尔逊“托乎地”意为“停一停”,“吐尔逊”意为“站住”。的人推到水里,以为用人祭水,或能够有助于驯服河流。也可以解释为把事情做到牺牲生命的时候,也就起到了最大的动员与催逼作用,人只要一拼命,做不到的事情便硬是做到了。
无须说,这里四面荒凉、风餐露宿、饭食无着而劳动又紧急沉重了。解放后,渠道做了若干次清理和局部改善,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加修了一道青年渠,扩大了灌溉面积。但是闸水控水的问题到一九六三年并没有解决,仍是用人工临时堵堆。当然,主管部门对人工、车工、材料按照受益面积作了合理分摊,不再是巴依、龙官逞凶,穷人卖命了;安全措施也日益完善,不再会发生连人带车一起落水的惨剧。但是,由于那里没有足够的生活设施,由于水火无情,由于时间紧迫;去龙口堵水,仍然是一个使一些人发怵的苦差事。
穆萨队长突然给伊力哈穆派这个活当然是有用意的;你找我的麻烦我就给你小鞋穿,这是明摆着的。他一面给伊力哈穆交代任务,一面斜着眼眺着伊力哈穆,并不掩饰自己的用心。
伊力哈穆倒是很高兴。哪一个伊犁的农民不和大湟渠血肉相连呢?他早想去一趟,看看哈什母亲河的近况。他爽朗地回答:“好,我明天把料备齐,后天一早就动身。”他诚恳地叫了一声队长,说,“希望您把麦收抓紧,和群众同甘共苦。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不仅队长,而且包括县长、州长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谁也不能当新社会的乡约、伯克、霸王……”他的话使穆萨脸红一阵,白一阵。他的话甚至使伊力哈穆本人也激动了一回,他的话的分量超出了他的预计,他震动了自己。
在大湟渠龙口,伊力哈穆奋战了十多天。尽管生活艰苦、劳动紧张,但是他精神很振作,思想很活跃。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平常不大接触的人和事,获得了新的鼓舞和启示。他看到了大量扛着水平仪、三角架的水利技术人员正在这里的风沙中奔波劳碌、摇旗吹哨、打椿测量、绘线标号……有一个中年的汉族同志,如果不是听到别人都叫他“工程师”,伊力哈穆从他黝黑的、风尘仆仆的面孔看来,会以为他是哪个建筑工地的瓦工。伊力哈穆还正赶上州上的领导同志前来视察,他们也看望了来自各公社的这些民工,告诉他们,用不了多久,将开始根治这个龙口的大战。伊力哈穆在这里还遇到了来自各县、各公社和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的民工。闲谈中,他知道了许多新鲜事情。霍城县的高潮公社,实行粮豆间作、夏季复播、方块耕作,夺得了空前的高产。伊宁市的果农,正把关内苹果的优良品种——黄香蕉、国光和红玉的枝条嫁接在伊犁苹果的砧木上。伊宁县红五月公社去年改造了大面积的碱地,把野猪出没的草塘变成了阡陌纵横的稻田。兵团农场平整土地,改进浇水作业、变漫灌为沟灌——在他们那里,三四个妇女就可以浇一渠水——的经验也使伊力哈穆深受吸引。这些谈话使伊力哈穆感到自己所在的大队和生产队确实是步子迈得太慢了,有多少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有多少财富还没有挖掘出来呀。
为什么呢?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拖住了要求迅速发展的生产力的后腿。这里面包括敌人、资本主义倾向严重的人,也包括某些身处领导岗位,却不知他们准备把大队和生产队引向何处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