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张律谈《白塔之光》:看不到来路,也看不到前方(2)

  最后我想谈一个有趣的文化隔阂现象。任何一部电影,都必然与故事所在地的文化息息相关。由此看来,《白塔之光》其实非常本土化。因此,在整个观影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的观众对影片信息的接收程度显然是要高于外国观众的,乃至于国内的北方人也要比南方人更能理解影片中的一些细节。

  例如要往卤煮里放香菜时,厨师的动作与面露难色,究其原因是饮食文化差异。这点在本届柏林全景单元的法国电影《丛林野兽》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很难去理解欧洲的蹦迪文化,就像他们很难理解《北京欢迎你》对于我们的意义。

  但是有另外一类电影,正在电影节上迅速异军突起,即以《前度人生》为代表的,我愿称之为“全球化电影”。它并不扎根于单纯的韩国或者美国文化,而是进行了一种融合,让所有在场的无论韩国观众或欧美观众都能深入地沉浸其中。当然,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仅是一点不同的发现。

  以下是张律导演在柏林电影节接受群访时的问答记录。我们的记者也参与了这次群访,借此精选部分干货,供影迷们参考。

  记者:影片结尾处,男主谷文通跟女主闺蜜南吉之间有一场对话。他问,“你有没有跟他睡过?”他很客气地问了这样一个很不客气的问题。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出于什么目的?因为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不客气。

  张律:当然不客气,而且是侵犯,甚至是有力的侵犯。有时候当一个人客气到极度的时候,日积月累他就会有爆发,他自己也知道。哪怕是一个最文雅的人,在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他也可能会爆发。他在影片中的情感是妻子出轨了,父亲又是这副模样,稍微有一点暧昧或者说互相吸引的女孩又是跟着她的前男友离开了,等于他最终又是什么都没有了。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莫名其妙,最客气的人说最不客气的话,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人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人,在某个瞬间因为某个记忆,可能变得都很温柔,都很难说。

  记者:影片中的那座“白塔”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您能够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深意吗?

  张律:没什么深意。只是这个城市里有一座白塔而已,谁生活的街区如果有个异质的东西,你也不会太去深究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有什么深意,只是你潜移默化地心里有这个。就像说到颜色问题,整个北京的基本颜色就是灰色,夹杂着带有等级差别的朱红色。所以说,这个白色的塔,其实跟北京人、跟北京的天气、跟北京的空间是异质的。

  记者:借由您刚才提到的颜色对比,我想到电影的片名叫《白塔之光》,仿佛是照亮了一些灰色地带,这是我的理解。就像您在发布会上说的,北京这座城市整体是方方正正的,但人们的内心却很容易迷失。我想问,您选择“白塔”作为片名,同时又发生在北京,但为什么非得是北京呢?是您觉得当下在大城市的人容易有这种迷失的心态吗?

  张律:我觉得差不多,因为我对北京熟嘛,对吧?你对这个空间熟,或者你对这个空间感兴趣才会去拍的。“白塔之光”确实有点积极向上(笑),但是说到这个片名真正的来源,你可能会很失望,或者跟积极向上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剧组住的那家青年旅社就叫“白塔之光”。

  记者:影片整体上都比较写实主义,但有一处情节是男女主角喝醉后,两个人在胡同口的灯光下,最开始没有影子,彼此拥抱在一起以后,影子才慢慢地出现。这个场景并不写实,并且影子这个意象也确实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所以想问您,这个设计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张律:其实也没有太大意思,只要是在那周边生活的人,或者对那一带很熟的人,都知道白塔真的没有影子。我们剧组所有的人,各个时段都想去找到白塔的影子,就是找不到。这实际是建筑学上的一个奥秘,是不是宗教的意思,我不知道。但那附近的居民对白塔一直都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没有影子。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有影子的,人也有,但偏偏这个没有。

  在我们的认知里,没有影子是异常的、违反常识的。当我们有影子的时候,其实对影子是肯定不会在乎的,就是我走到哪它跟到哪。我在,影子才在。但是,真的没有影子的时候,你会很空虚,会觉得心里发慌,甚至有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状态,是不是实体。因为印证你是实体的影子不在。这种建筑学上的奥秘,跟人的情感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在拍摄的时候,运用这个设计没有问题。他们两个人有着各自的身世、各自的情感,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其实发现他们就是不可能在一起。那一场戏后,两人的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淡,甚至不见了,对吧?那天晚上又喝了很多酒,有时候喝酒就会有迷幻的感觉,原来你看得见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就是情感上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就沉浸在这两个人的状态里面,而且他们始终都在那一带活动,那就像白塔一样,突然没有影子。当然,我最后还是给了他们影子。



作品集白塔之光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