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马伯庸真的不擅长人物关系【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观后感】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能看得出马伯庸很不擅长写人物关系,所有人物都像脸谱化的棋子在移动。原着是真实事件,是一个田野调查,但搬上荧幕得有故事,相当于要从原着里抽一个人物来带事件,他选了起事的帅嘉谟,并安排了呆子的特点,这其实没啥毛病,但一深入人物,马伯庸的短板就暴露得很明显。先不提张若昀演成了傻子,既然有故事,就得有起伏,他老是写帅嘉谟的起伏转折,搞得地方赋税纠纷下的明朝生态,大失色彩。观众们的内心提前就被帅嘉谟嘴设了评价标准:“错了就得纠正”。这预设的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主角都是正义的,面对错误不纠正的官员,都是道德的反对面,这其实跟原着内核大相径庭。

  《丝绢全书》作为历史真实事件的一大悲剧就是,漩涡里的当事人都明白赋税这里头有毛病,是一笔糊涂账,但每方势力都在繁重的赋税下“求生”,为了“求生”无所不用极其,可以在赋税标准上搅稀泥,可以找同乡在朝廷里的大官疏通,可以聚民生事,这里头没有正反派,更没所谓的道德评价,就是为了展现明朝的赋税制度积弊已久。丝绢案里,所有人都无法抵抗明朝巨大的、糊涂的赋税机器向前滚,碾压过每一个人。即使最后皆大欢喜,丝绢案,作为一窥明朝灭亡的一角,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具有巨大的历史悲剧性的。

  但剧里明朝官员生态的展现真简单,正反派搬救兵如同斗地主,你出一对二,我就出一对王,看谁官大。他又塞了很多原着中其他故事的内容,为了丰富明朝的生态。比如“流官忌惮胥吏”“土地赋税两本账”,视听上也做的特别热闹,服化道精致,创作者很有诚意,无所不用极其想帮助观众进入大明,但没有了巨大的悲剧性,人物就变得很工具化,也就是个景搭得好的故事而已。



    作品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