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你不闹是对的
2023-02-18 网友提供 作者:小树林 点击:次
电影《孩子王》上映于1987年,是导演陈凯歌早期的经典之作,是第五代导演对那个特殊时期回顾的经典之作。该片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电影讲述了在那个特殊时期下,知青“老杆”下乡,插队到农村学校里教书,从开始的不会教,到最后不按照教学大纲教而被开除的故事。
电影的摄影与构图是顶级的,用许多远景来表现了大山里的美好与贫瘠,用中近景来反映人物之间活跃的思想与麻木的动作。该片的服装与道具是极具真实感的,用大景别中的大山的美好与小景别中的人物的贫穷形成对比蒙太奇。该片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与最佳美术奖。 该片中的矛盾是平和的,人物之间没有大吵大闹,在细如淡水的表面下却隐藏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 电影表现了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该片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特别奖与最佳故事提名、比利时1988年电影探索评奖活动的探索影片奖,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教育贡献奖和金棕榈奖的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影视委员会特别奖。 影片试图证明与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和固步自封。这部影片是30多年前拍摄的,讲述了四五十年前发生的事,批判了过去2000多年的文化中落后的东西,但今天依然有帮助。 影片中有些台词是耐人寻味的。“来娣”说“一个字典还顶不上一个老师?”,表面含义是“我有一本字典还不能当上老师吗?”,但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一本字典里的字再多,也比不上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的作用大。 还有像“记住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句台词,表面含义是“我们不能在昨天写今天的作文”,实则是说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影片中“你不闹是对的”、“闹是没有好下场的”是最能反映这部影片核心内容的台词。仅凭一个、几个人的力量是搬不动这座大山的,只会惹祸上身,你“闹”了还会惹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但“闹”才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延续的基础。在哲学上,只有相对静止,只有通过“扬弃”才能继续向上发展。在那个混沌的年代里,作为一个遭受“惩罚”的年轻人来说,按部就班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有教过书的他从拿起课本那一刻起,他将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所谓的“教学大纲”其实是封建社会中的“八股文”,我们不能被驱赶着才能走路,我们不是牛,不能被拴在绳上。我们要去写“王福”那样的作文,去唱“来娣”的歌。我们不认字又如何?不会教书又如何?没有学过音乐又如何?我们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抄字典”了。就如同影片中的“王福”与“老杆”不走门却走窗户一般,“笑了一节课”也将不再是坏事。虽然最终,“老杆”也逃不开这个恶性循环,但他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颗种子名叫“希望”。 影片中对“尊师重道”的表现是令人赞叹的。没有课本,孩子们用笔去抄。孩子们愿意为了字典和知识而去努力,孩子们不会去埋怨课堂上的鞠躬。“来娣”在听到“王福”的那声“老师”时,她想起她也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拥有“文化”的人。 在影片中,那样子的课堂是现在少见的,那样渴望获得知识的眼神是现在少见的,那样无拘无束的动作同时是现在少见的。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许多年,农村小学也可以领到新的课本。但我们也是不幸的一代,我们依然在反复诵念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