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用电影为当代社会做一次《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观后感】(3)

  蒙吉在采访中提到,

  他想用这首曲子表达一种暧昧不清的关系。

  马蒂亚斯离开村子到德国打工,

  早已脱离了本地的社群,

  在村民大会里他坐在两个阵营之间,

  眼睛只望着奇拉,这个村子里,

  他渴望的只有这位匈牙利情人。

  但是如果你回到社区,

  就会不断被要求站队。

  无论是在集会中,还是在结尾处,

  进入森林成为披着熊皮的施暴者,

  还是回到温暖的灯光下保护情人。

  ———————————

  Part 4 从个体到群体的颅内扫描

  蒙吉用125分钟的影片,

  从一个大脑的核磁共振,到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度扫描,

  让我们看到肿瘤的堵塞,却看不懂一个人在想什么。

  让我们了解社会的症结,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蒙吉认为让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

  默默地遵循政治正确并不能改变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态度。

  他用一个场景一个镜头(one shot per scene)的表现方式,

  让电影时间与我们的真实时间保持一致,

  也让观看者更容易进入角色身处的世界。

  仿佛亲临那场十七分钟的全村公投大会。

  为了这个场景,蒙吉给 26 个人写了对白,

  10 多页剧本,拍摄了两天,总共拍了 23 遍。

  导演试图通过这个场景,

  将村民们的内心想法都清晰地「扫描」出来。

  让我们看到村子里的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以及为数不多的德国后裔,

  为何从和平相处走向对抗。

  因为历史、种族、宗教和语言的原因,

  同一个村子的人可以分化成多个群体。

  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群体中来回游移。

  在村子里出生的人 VS 村子里的外来人

  在面包厂工作的人 VS 不在面包厂工作的人

  罗马尼亚人 VS 匈牙利人少数族裔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是这样界定民族的:

  “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的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蒙吉想去探究的是,

  在这个偏僻的小镇,

  身为少数族裔的人,

  为什么会如此排外?

  在一个孩子失语、老人自杀,

  年轻人都跑到外国打工的地方,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责任在谁?

  激烈的冲突和暴力的排外能否拯救家乡?

  给到孩子一个与父亲和爷爷不同的未来?

  故事中村民不断重复着简单粗暴的排外理由:

  “穆斯林不可以进入教堂;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基因和疾病;

  我对他们个人没有意见,只要他们呆在自己的国家;

  以及1个2个可以,3个不行;

  他们做矿工可以,做面包不行。”

  故事中的牧师、警察和资本家,都是典型的不作为。

  牧师每天免费面包拿到手软,本来是为工厂说话。

  但是一看到群众的意见太大,

  立马变成传话人,不再坚持立场。

  警察和村长更是先把自己摘出去,

  只是组织大家投票,顺从民意,无论民意是什么导向。

  法国派来数熊的小哥儿更加尴尬,

  直接讽刺了欧盟的这些发达国家,

  并不解决当地人的生存经济问题,

  而是只帮助修建没有用处的公园,

  相比人更关心动物和环境的保护,

  似乎间接导致了当地矿场的关停。

  影片从有毒的男子气概,(威胁杀掉妻子)

  到民族主义引发的暴力事件。

  借助传统的庆祝活动和游行,

  体现少数族裔的团结和排外。

  最后,蒙吉在结尾处,

  把问题丢给所有的观看者。

  他认为不选择立场也负有责任。

  在危机来临前,



作品集核磁共振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