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志第二十八(2)
时间:2023-02-11 作者:魏徵 点击:次
《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讫梁。)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后齐仆射魏收撰。) 《后魏书》一百卷(著作郎魏彦深撰。) 《陈书》四十二卷(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周史》十八卷(未成。吏部尚书牛弘撰。) 右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夏殷已上,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则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诸侯之国,亦置史官。又《春秋国语》引周志、郑书之说,推寻事迹,似当时记事,各有职司,后又合而撰之,总成书记。其后陵夷衰乱,史官放绝,秦灭先王之典,遗制莫存。至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为之,以掌其职。时天下计书,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遗文古事,靡不毕臻。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谈卒,其子迁又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黄帝,讫于炎汉,合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谓之《史记》。迁卒以后,好事者亦颇著述,然多鄙浅,不足相继。至后汉扶风班彪,缀后传数十篇,并讥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子固续成其志。以为唐、虞、三代,世有典籍,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于百王之末,非其义也。故断自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为十二纪、八表、十志、六十九传。潜心积思,二十余年。建初中,始奏表及纪传,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后,始命曹大家续成之。先是明帝召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擢固为郎,典校秘书。固撰后汉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其后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次著述东观,谓之《汉记》。及三国鼎峙,魏氏及吴,并有史官。晋时,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寿卒后,梁州大中正范颖表奏其事,帝诏河南尹、洛阳令,就寿家写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三国志》及范晔《后汉》,虽有音注,既近世之作,并读之可知。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棱,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史记》传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纪年》十二卷(《汲冢书》,并《竹书同异》一卷。) 《汉纪》三十卷(汉秘书监荀悦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 《献帝春秋》十卷(袁晔撰。) 《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 《魏纪》十二卷(左将军阴澹撰。) 《汉魏春秋》九卷(孔舒元撰。) 《晋纪》四卷(陆机撰。) 《晋纪》二十三卷(干宝撰。讫愍帝。) 《晋纪》十卷(晋前军谘议曹嘉之撰)。 《汉晋阳秋》四十七卷(讫愍帝。晋荥阳太守习凿齿撰。) 《晋纪》十一卷(讫明帝。晋荆州别驾邓粲撰。) 《晋阳秋》三十二卷(讫哀帝。孙盛撰。) 《晋纪》二十三卷(宋中散大夫刘谦之撰。) 《晋纪》十卷(宋吴兴太守王韶之撰。) 《晋纪》四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 《续晋纪》五卷(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 《宋略》二十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宋春秋》二十卷(梁吴兴令王琰撰。) 《齐春秋》三十卷(梁奉朝请吴均撰。) 《齐典》五卷(王逸撰。) 《齐典》十卷 《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梁湘东世子萧方等撰。) 《战国春秋》二十卷(李概撰)。 《梁典》三十卷(刘璠撰。) 《梁典》三十卷(陈始兴王谘议何之元撰。) 《梁撮要》三十卷(陈征南谘议阴僧仁撰。) 《梁后略》十卷(姚勖撰。) 《梁太清纪》十卷(梁长沙蕃王萧韶撰。) 《淮海乱离志》四卷(萧世怡撰。叙梁末侯景之乱。) 《齐纪》三十卷(纪后齐事。崔子发撰。) 《齐志》十卷(后齐事。王劭撰。) 右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 自史官放绝,作者相承,皆以班、马为准。起汉献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命颍川荀悦作《春秋左传》之体,为《汉纪》三十篇。言约而事详,辩论多美,大行于世。至晋太康元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简书,字皆科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帝命中书监荀勖、令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唯《周易》、《纪年》,最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唯特记晋国,起自称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尽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谓之"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诸所记事,多与《春秋》、《左氏》扶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今依其世代,编而叙之,以见作者之别,谓之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