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怪胎与书呆:真正的“伤痛”青春文学就是没有什么可以伤痛的、充满选择的青

  首先说,在我看来这部剧里的青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文化环境,我们这里几乎颠倒了体育生>怪胎>书呆的食物链,顶多可以分为社牛圈和社恐圈;而美国校园里每个人一开始就给自己贴上了geek or nerd的标签,总想往更酷的方向靠拢,却都在心底默默鄙视那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生,真的让人看得非常恼火又无语。即便在美国校园剧最后总会传达出be yourself, geek is cool as well, 极客拯救世界blablabla的思想,在中国学生眼里就总会觉得是一场无聊的闹剧。大家各玩各的,有什么好比较的。当然这仅代表个人观点,也可能是从小到大健康的校园环境懵逼了我的双眼。

怪胎与书呆

  但怪胎与书呆在传统校园剧之上有一种超越性,站在校园圈层文化的角度来看,它表面上以圈层文化为外壳(剧名都是这个),但人的真实性和普遍性却凌驾于之上。剧里几乎没有戏剧性和理想化的剧情,而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是其反套路的套路,你以为Daniel真的能够作弊成功,但他被抓住了;你以为Neal会当面拆穿他爸爸的谎言,但他只是在早就知道真相的妈妈怀里哭了一场;更多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惊喜和小意外,就像Bill和Vicki在衣柜里亲吻的五分钟,此后生活再次恢复到不一样的平淡之中。在反套路的套路中,一个个人物登场,故事展开,穿插着圈层之间难得的交流,一个个人物再次退场。不聚焦于某一个人,某个圈层(如果怪胎与书呆能带上体育生一起玩也许会更有意思,但可能是编剧对体育生的偏见太难改变了吧),也不聚焦于某段经历,只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织起了校园和青春这张网,颇有一种现象学中回到事情本身的感觉。本以为编剧会讲述Lindsay的祖母去世给她带来巨大打击和转变的原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给观众强加太多的预判和假设,事情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去搞懂所有的人,关键在眼下,朋友们在你身边的时光。

  每一个人脱掉标签,意味着观众看剧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偷懒,等待着编剧给他们所有答案。这时候可以体会到现象学中的悬隔法,不去判断,只去体会所有的事情。所以看剧之后总有一种莫名的精神疲惫感,观众这时候真的像上帝一样,观察一切,理解一切,原谅一切。这种精神上的劳累感我总是会比喻成令人厌烦的下午,人可以选择睡三个小时的午觉,也可以选择顶着太阳去城市另一端找朋友喝咖啡,也可以选择坐在工位前抓紧时间看文献。这段时间仿佛是真空的,任何选择在短期内都无法带来任何变化,却能够在冥冥之中改变未来,因为人就是由选择构成的。当然不是说看一部剧能够带来什么变化,只是这部剧的真实感几乎让人窒息——本以为在审视一个客体,却在其中看到主体的影子,换句话说,自己也变成了被审视的客体。我被消解在一个个选择之中,我被消解在一个个角色和故事之中。

  (话说我终于弄明白了几年前看岁月的童话的时候那种窒息的感受了)

  这段话看起来就很悲观,但实际上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总是着眼于那个荒原上的bigger picture,关注当下的每分每秒才能快乐的活下去。看剧的过程还是很快乐的。

  最后说点题外话,今年过生日许愿就许老天爷赐给我一个Bill救命,这年头视Monty Python为生命的温柔nerdy男生去哪里找啊……



    作品集怪胎与书呆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