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倾尽全力的《深海》为何会引发争议?【深海观后感】

  春节档大战接近尾声,《深海》的票房不尽人意。除了大过年的影院经理嫌它“晦气”、不给排片之外,恐怕也跟影片引发的漫天争议有关。

倾尽全力的《深海》为何会引发争议?【深海观后感】

  除视效获得普遍赞誉外,无论故事、主题还是人物,都有人旗帜鲜明地表达喜欢或不喜欢。哪怕是三个亿砸出的画面,也有观众瞅着“眼晕”——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回想上一部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现象级国漫,恐怕还得追溯到2016年的《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里的深海世界也很壮观

  今天,我们不妨就电影《深海》的相关争议略作讨论,看看舆论场上毁誉参半的现象究竟是由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是导演和制作上的问题,还是这届观众不行?

  须知,田晓鹏的上部作品《大圣归来》作为“国漫崛起”的重要标志,基本收获一致好评。怎么此番蛰伏七年的新作,却早早显露出要折戟沉沙的疲态?

2015《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显然并不是一些人所强调的画风炫技、叙事凌乱和角色单薄的原因。或者说:这些只是它呈现出的表面问题,核心症结还是在于影片采纳的戏剧结构。

  电影《深海》抛出一个关于“说梦-解梦”的高概念。说到“梦的解析”或“濒死体验”,大家会想到什么?——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和2005年的《生死停留》。显然,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架构才是跟《深海》最像的。

《穆赫兰道》的主体故事是主角贝蒂的一场噩梦《生死停留》也是垂死之人所做之梦

  所以说,把贯穿《深海》的高概念拉到电影史的维度看,其实也不算“高”,只不过近些年来很少有人使用,尤其时在老少咸宜的动画领域。

  当然,还有评论提到《深海》有很多似曾相识的电影的影子:

  比如影片开场,参宿对着弟弟做鬼脸,以及南河的人物形象很像《小丑》;豪华邮轮和海上漂浮的情节,则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深海大饭店的外形酷似哈尔的移动城堡,而这座饭店里的内部结构和饕餮盛宴,又像是电影《千与千寻》里的油屋......

致敬《小丑》的开场深海号与哈尔的移动城堡

  但这些造型元素上的启发或借鉴,都不重要。就此嘲讽《深海》的“致敬抄袭”实属苛刻:毕竟,投身动画的人,哪个不曾受过宫崎骏的影响?

  影片《深海》的剧作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既然选择以“说梦-解梦”的高概念立足,就要保证梦的筑造与解析上同样精彩,不能顾此失彼。但《深海》明显是建构不足而解构有余——影片对现实真相的揭露是成功的,而在“深海世界观”的搭建上却略显薄弱。这,就是很多人指责影片“故事不好”的原因。

  争议一:故事混乱冗长?

  影片的最大看点,在于真相揭晓的那一刻,梦中场景与现实世界严丝合缝的一一对应:

  比如定价168元的《深海大饭店》绘本的主体成了那艘五彩斑斓的深海号,六天七夜的海上行程也与现实中的邮轮度假彼此呼应,南河船长兼容了卖东西的小丑和绘本作者“南河”,海象=父亲(老金),海獭=弟弟(糖豆儿),阿花=后妈。

  再提一个值得琢磨的细节:南河为什么要拿海精灵来熬疙瘩汤呢?这是因为妈妈在参宿儿时就给她讲过海精灵的故事。

  影片开场,风雪中出走的妈妈幻化成海精灵的模样,所以依靠海精灵指路可以找到妈妈。海精灵就是参宿的“妈妈情节”,这是一个“疙瘩”,南河需要帮助参宿化解这一“疙瘩”,因为“这疙瘩要是解不开,就像噩梦似的,永远缠着你。”

  如果观众在观影时足够细心,最后半小时就会被谜语之下的事实真相戳中泪点。

  可惜,谜底的酣畅并不能抵消谜面的乏味。这有主客观上的两重原因:

  主观层面,这是一个九岁小女孩的梦境(濒死体验)。大家都知道,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和移情,而非成年人的逻辑建构能力。更何况,这还是有着严重抑郁倾向的“问题儿童”。

  当一个心智不健全却又内心极丰富的未成年人踏上这样一段前途未卜的旅程:她定然是看到周围的什么就会想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会梦见什么:一切处于自我都不明了的潜意识中。

  深海世界冒出的这千奇百怪、眼花缭乱的种种意象,正像九岁小女孩能想出的东西。你指望从中拆解出怎样高屋建瓴、井井有条的世界观?对不起,这个世界的主人——参宿,目前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

嫌深海世界的故事乱,是因为小朋友的脑子就是“乱”的


作品集深海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