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全球年冠!不完美,但依然是造梦之神【阿凡达:水之道观后感】(2)

  影片中反复被提起的,他们跟土著纳威人不一样的手掌,也印证了卡梅隆试图突出这一矛盾的构想。在萨利一家与另一部族建立盟友关系的道路上,这矛盾无疑是很难逾越的阻碍。

  甚至在这家庭中,还收养了一个人类男孩和未知其生父的混血纳威女孩。对于这两个孩子,奈蒂莉一直都心有芥蒂,这无疑在其家庭内部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与此同时,这样的家庭设定也保留了一些与“天空人”阵营的情感链接,使得在这个庞大的潘多拉星球中的角色们的价值体系最终免于陷入到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当中。

  纵观影片《水之道》的人物谱系构建,之所以看起来复杂但却并不乏味,其原因正在于卡梅隆选择大部分时间都从青少年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

  就像杰克·萨利那样,孩子们也被迫经历了身份的转变。此前他们作为移民二代和原住民和谐共处的短暂光景不复存在,身份的矛盾再次被摆到台面上来。

  他们作为逃亡者,来到新的文化环境,努力尝试去融入,想尽办法被接纳,迫切渴望拥有自己的身份;而父母却往往无法理解他们对于身份缺失的强烈不适感。如此一来,他们的家庭生活中便出现了价值体系的矛盾,从而也避免了因谈到亲情而带来的说教感。

  由此可见,影片《水之道》中围绕着“亲情”所构建的这幅人物谱系,不仅仅只注重描绘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也一并地描绘了他们之间的互不理解、优点与缺点。

  相比《阿凡达》,这部续集中的人物并不完美,跟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具有多面性。即便始终都身处自我纠结之中,杰克·萨利仍然会和所有父亲一样,给孩子们足够的家庭教育。而孩子们也有自己的青春张扬,虽然身陷战火,但他们还是会不时带着好奇的童心出发“探险”,也偶尔会和父母谈上一场心。

  他们所遭遇的,就像现实当中普通家庭的经历一样,真实、复杂又富有亲切感。相比通常类型电影中虚构痕迹相对突出的家庭关系,显然更容易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显然,影片《水之道》中的人物网络相当庞大,同时也饱含着真切的情感。正如叙事过程中视角的不断转换,好似卡梅隆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思维,跟着杰克·萨利以及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一同在挫折与未知中经历成长。

  谈到《阿凡达》,似乎人们总是绕不开“进步”这个词。13年前的今天,它标志着世界电影技术由此迈入一个全新阶段,也重新定义了21世纪下一个十年的观影习惯,一度让3D电影在主流商业类型领域疯狂盛行。

  如今的《水之道》依然在当年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进步。不光是单纯的水下拍摄、动作捕捉技术,更是用技术制造奇观、展现奇观,并将其与现实间建立起联系的3D电影理念的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态度的发展。

  顾名思义,影片《水之道》和“水”有着紧密的关联。卡梅隆将纳威人的舞台从广袤的森林迁移到深邃的海洋,让纳威人开始在银幕前“与水共生”。这并非卡梅隆的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圆梦计划。

  实际上,卡梅隆导演是一个深度潜水爱好者,他如今已经有超过上千个小时的潜水纪录,还曾周游世界开展潜水活动,更是常年投身于海洋探险和海洋资源保护工作之中。

  正是卡梅隆对于“水”以及海洋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他才决定在电影《水之道》中将海洋作为潘多拉星球的全新生态圈。

  那些通过实践得来的海洋生物知识,也被他大量投射到这片海洋中,例如生物发光现象,掠波翼龙和图鲲的生物习性,都是对现实世界中海洋的一种侧写。可以说,卡梅隆对于“水”的理解首先就是真实。

  其次则是“包容”。在整个故事的第二幕中,我们被卡梅隆带离纳威人与天空人的冲突,在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跟随着萨利一家单纯学习如何依靠海洋生活、同海洋生物共同畅游。

  这本质是脱离故事主线的反常叙事方式,但在卡梅隆利用3D技术制造的“突破第四堵墙”的奇观式观影体验之下,一切不完美和不合理都得到了包容。

  纳威人游泳、入水,跟海洋生物建立羁绊,视觉上从水面逐渐地深入海底,感受被水接纳、包裹的过程。而所有坐在黑暗的影厅里、透过3D眼镜目睹这一切的观众们,同样也是如此。

  正是卡梅隆导演对于3D技术的精益求精,最终造就了这一场观众与水之间的“修禅”。



作品集阿凡达:水之道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