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短篇小说 > 原创故事 >

和报社有关的那些事儿

  掐指一算,巧了,落指敲字的今天,和93年混入报社的那天,竟是同一天——10月18日。哎呀!也惊了一跳。93年到2009年,竟过去16年了。此生最美好的年华,伴随着报社16年的风啊雨啊,呼啸着,远去了。

  国庆大典刚刚过去,和共和国同龄的报刊社,也迎来了自己60岁生日。为了共同缅怀那些消逝的时光记忆,和同仁们一道,俺也整了点陈年旧事,念叨念叨,感叹一番。

  名字,第一次见报

  春节前的一天,报社还在原址,没有搬到阳光大厦。那天开完例会,走出会议室,俺发现楼道展版上的一幅图片煞是眼熟,于是凑前一瞅,原来是俺拍的。当时每层楼道都摆放着展版——本报改革开放30年回顾展。

  俺指着展板上报纸头版头条的那幅图片,问恰好走过俺身旁的现任执行总编:“李总,94年,你在干嘛?”他说:“上学呢。” 他看着有俺大名的报纸,用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地对俺说:“吴老师,是前辈也”。

  那是俺名字第一次见诸报端。当时的新闻部主任巨煦老师雄心勃勃地说要把俺打造成一个集编、采、校和美编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唉,此刻俺真不忍心诋毁他当时的眼神是多么的差劲。

  那天他把他的专业相机慷慨地交给俺,临时打发俺去采写一个团省委搞的一个活动。于是,俺拍了照片,洋洋洒洒写了近300字的消息。于是,也就有了那天报纸的头版头条,以及俺金光闪闪的大名。

  “吴总设计师”

  97年左右。汾酒30年陈酿上市。郑总施展魔法,将此广告的宣传策划拿了回来。报社当时还没有甩开膀子大踏步前进。汾酒广告,是个迷人的大买卖。

  几个虾兵蟹将,包括俺,迅速成立了策划小组。除了摄影记者毛明是美术专业出身,俺和刘枚几个都是瞎子过河摸索着胡来。短时间内,挖空心思,俺们分别搞出了若干份不同的设计。然后,由俺亲自陪同郑总,专程赶赴汾酒集团公司,拜见高玉文董事长。

  高总审核的非常认真。他鹰一般的眼神,让俺心里发毛。出乎意料的是,高总看了那些隐去署名的设计制作,最终选择并敲定的,竟然都是俺的作品。他给的评价是:简洁而大气!那一年,光明日报刊登的汾酒整版广告,用的俺的设计,高总指定的。

  其中有一个创意,和后来电视广告中广为流传的“名门之秀五粮春”的广告几乎同出一辙——名酒的身后,美伦美幻的一个绝色女子跳着美伦美幻高贵而又典雅的芭蕾舞。这些年,每当看到此广告电视画面,俺都会拍打着老公或丫头的大腿,义愤填膺地大呼:“她她她,有剽窃的嫌疑耶”。

  据坊间说,承揽五粮液系列广告宣传的,是那个看破红尘出了家(也有人说她是回了家)后仙逝了的“林妹妹”的贵公司。

  从那天起,高董事长就戏称俺是“吴总设计师”了。

  “馅饼”从天上掉下来

  98年,报纸迈向市场,开始了超常规大阔步的迅猛发展。报纸急剧扩张,周二改周五;采编队伍急剧扩张,从“十几个兵来七八条枪”到近百人;发行量急剧扩张,从不足万份到十几万份……

  这年年初,俺从美编岗位调整到新成立的办公室。上岗当天,执行总编梁总就给俺一个下马威:“报社的发展,急需新增若干部电话,你立即着手去办。”“每部电话的安装,不得超过1500元,看着办吧。”还凶巴巴补充一句。

  天呐!当时装一部电话的市场价格是3800元,还得求爷爷,告奶奶,走后门。

  欲哭无泪。回家找老公发飙。老公被逼无奈,打电话向老同学求救。

  “让她来找我吧”。带了公函,俺颠儿颠儿一大早就去了。“ 装几部电话?”“六部”。“每部按1000块算,回去交得了差不?”俺眼珠子滴溜乱转:“如果,如果一分你都别收,用广告版面置换,俺回去更好交差的。”从没指望过拉广告走向富裕之路的俺,那一刻,竟也贪心。“哈哈哈哈,这次就这样的吧,广告的事,再当别论吧”。

  俺趾高气扬回报社交了差。给穷得叮当乱响的报社既办了事又节省出大量的银子,当然高兴了。至于广告的事,随口一说罢了,根本没放在心上。

  几天后的一天,俺刚进办公室,新到岗的刘婷对俺说:接到某单位某人的一个电话,说让你去趟哪哪哪,找下谁谁谁。



作品集感人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