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别告诉她》观后感

  女主及其一家的口音确实是有些出戏,但也是能让我时刻感受到这是华人拍的电影。总体上我还是喜欢的,导演有在客观地呈现一些事实、用心地讲了一个真情实感的故事。还有音乐。

《别告诉她》观后感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这样密集的没什么美感的建筑,比如我所成长起来的县城,是很多个正在发展的城乡结合部式的县城的缩影。关于中西文化价值观的碰撞......看到这个片名和简介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在想要不要告诉呢,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赞同一个影评说的,确实是要考虑患者这个人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的因素。如果是我,我还是想知道的,但不会想进医院折腾了。

  我的姥姥姥爷去世的很早,在我上小学前就走了,我对他们都没什么印象,想起来也只有姥姥那团白花花的头发会在眼前晃一晃。

  爷爷在我11岁的时候走了,我很想他,想和他一起下象棋喝茶逛早市散步静静地坐着。我挺佩服他的坚毅、也喜欢他的寡言务实。

  我奶奶去年走了,走得很快,在我家突发心梗,我的心情很复杂。她在五十岁左右因为拔牙牵扯到了视神经,应该是我出生前几年就失明了。我爸带她去了北京最好的眼科医院看也无用。然后她对生活的态度开始慢慢变得悲观,爷爷走后更是失去了精神支柱一样,被我爸、小姑、大爷三家轮流照顾着。

  和电影里一样,奶奶和我妈一直有矛盾,而我爸妈本来在我三四年级后就开始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然后冷战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的模式,奶奶每年来到我们家都是冬天,她与妈妈的矛盾只会让我家家庭氛围雪上加霜,所以我并不期盼着她的到来,甚至还有些怨恨。她挺关心我,我如果在她旁边她就会跟我絮叨些安全啊穿衣保暖吃饭营养啊的事情,压岁钱每年也少不了。大部分时候我都是比较敷衍地应付过去。

  其实我讨厌在这个家里又多出一个关注我的人,因为父母之间不爱彼此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就不赘述了,更多的关注都压在我身上,我又是独生女,经常会感到压力。初中有段时间被压得中度抑郁了也有家庭这个原因。除了奶奶和我妈的矛盾,还有我也对奶奶小心眼的性格和任性的处事方式和经常咒骂抱怨自己怎么还活着拖累大家应该去找爷爷了的生活态度喜欢不起来。

  但是我也一直很矛盾,我觉得她失明是可怜的,我理解她,我知道她失明前性格比现在好一些,我很同情她,但我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喜欢她去真正的关心她耐心地不找借口离开地听她讲话。而她一直对我很关心且以为我也很关心她(我不表现得关心的话我爸会训我的),这让我一直有愧疚感,我始终,在扮演一个假装孝顺的孙女。直到现在我还是在怀疑自责自己是不是太冷漠冷血了。

  西方认为生命是属于个人的,东方人是把生命看做集体的,家庭、社会

  在她去世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些悲伤,但不多,更多的是舒了一口气的释然。奶奶不用每年都来我家了,还有,奶奶走得很快没有痛苦,我觉得这是对她的一种解脱,对她在黑暗中煎熬地度过了二十年的一种解脱。

  她活着的时候无数次和我爸以及小姑大爷谈到她不想活了。她觉得自己很无用只是在拖累儿女无论他们怎么劝她都没有用,甚至前几年自杀失败了一次。

  但是我爸每次都只是坚定地说妈你不要再说这种话,我小姑把奶奶过多的安眠药都藏起来。但我觉得无法决定自己生死的奶奶很可怜,我觉得我爸小姑大爷等其他亲戚都是很自私地希望她继续活着,而奶奶是不是活得开心并不是很明白或者很重要,但我不敢说出来,我只能默默地想着。

  关于人是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这个问题,我之前说过我可能不想结婚生子,我也不想考公务员因为我知道不适合我,我爸妈就有些生气,问我难道你就只为你自己活着吗?你不考虑我们吗?你的后代吗?争论无果,我决定不再提起这个话题,尽量打哈哈绕开,但我自己坚定的一些选择,我正在坚定着,或许有一天时间会证明,或许不会,但我对想清楚了的选择不后悔。

  影片里说到中国葬礼上,衡量你对死者的关心程度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你有没有在哭,哭得越大声越好。至少在我老家那里,还是这样的,我觉得挺虚伪的,到底哪些是真心的眼泪,哪些又不是?去年奶奶走的时候,葬礼上,我没哭,我感受到了一些长久的注视,但我确实哭不出来,甚至是为她感到高兴,我觉得她不用再忍受痛苦了,但当然我不能表现出这种高兴,我只能默默地想着。后来几个无人的时候我哭了,但没太有那种难过,可能更多的是共情出来的痛苦感和内疚。反正,感受依然是难以名状的复杂......

  我害怕自己老了后变成像她这样的老人。还有无数个这样的老人,想体面地去世,不被允许或没有能力。

  我支持安乐死。我希望假如我感到生不如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可以决定自己的死。但我真的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机会。

  

  



    作品集别告诉她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