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甜蜜蜜,陈可辛的现在

  会想选《甜蜜蜜》作选题,纯粹是因为陈可辛最近的事情。

  其实我本人不大喜欢《甜蜜蜜》这种电影。我在豆瓣简介里写的是:不大爱港片,不看武侠,不大爱中国古典。而陈可辛,或者说这部《甜蜜蜜》,就是最港的都市港片——以香港开放初期,腾飞和陨落的那几年带作为背景,讲述小人物的生活。我看完后只说了一句,“烂俗香港都市童话,不难看,但不是很能共情。”

非常宣言

  “烂俗香港都市童话”应该挺明显,从最开始黎明的独白起,所有人物都像是活在一个充满迷幻气体的泡泡里。再由于这独白持续不断,爱情的萌芽(甚至都不能说是萌发,而应该是像火迅速燃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占据整个大屏,这就如同在听一段狗血恋爱脑的故事,而这恋爱脑的不仅仅是一对主角情侣,而是包括杜可风、房东姑姑在内的整个香港社会。

  要说《甜蜜蜜》是老港人和那阵子赴港大陆人的回忆,也的确,那时候经济和文化的膨胀,的确给人们了一个梦一样的回忆。可事到如今,有多少人出来了,还有多少人仍旧活在梦里?

  陈可辛,一直想活在梦里,可是他被迫着出来了。

  要说他在影坛的三个阶段,其实很好概括——最早,当然就是《金枝玉叶》和《甜蜜蜜》那一类非常经典的港片。他什么题材都拍,武侠、惊悚、旧社会、新社会,每一个影片至今口碑都不赖,就足以说明他在电影上的能力。那时候也是他在港名声打的最响的时候,一跃成为了国宝级的导演。

  到第二阶段,他就真成国宝了。自《中国合伙人》口碑爆棚起,陈可辛从此正式两只脚踏上大陆的土地,开始为中国大陆的社会矛盾和主要思想服务。这其中其实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是二十一世纪的10年代,也就是《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时期,关注点多在社会。一个是有为青年的创业历程,一个是拐卖孩童的社会要闻,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闻故事,拍出电影呈现在荧幕上,能够想象是多被震撼。第二个阶段则是20年代,从《夺冠》开始(还有一部未上映的《李娜》),陈可辛开始接手中国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转战主旋律的领地。

  而这本身就是个挺梦幻的事情。一个香港导演,在内地拍主旋律拍出了花来。虽然说电影是电影,导演是导演,像《夺冠》也完全工业化,里也没有与中国思想违背的东西,可怎么说怎么怪。具体的原因未知,结果就是,陈可辛在中国有点待不下去,于是他跑了。

  第三阶段,当然就是近期被电影界担心好久也佩服好久的事——他在釜山电影节宣布,将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称“要拍全世界都爱看的中国剧”。大众最担心的,是陈可辛从做电影开始,就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团队,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离不开那些与他再熟悉不过的朋友的支持。而这次,他的团队带不走,他也不想再回来,至于他电影的未来,未卜。而佩服的,则是他终于逃出了这片火海,要知道这样做就有对立之嫌,而一旦对立,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且,他这次成立的电影公司并非传统的电影产业,而是流媒体。目前最为大众所知的流媒体非网飞(Netflix)莫属。网飞固然是成功的,可它是先驱,是具有前瞻性的,用户的固性和新鲜度也自然难以分流。要在这之后再成立个流媒体平台,具有极大挑战。

  说回《甜蜜蜜》吧,他声称要在亚洲平台拍中国故事,也就是他仍旧念念不忘这类具有极大中国社会效益的中国电影。这也是他从做电影开始的一生的信念。这也就像那爱情幻境一样,具有极大“梦”的含义的泡泡,而陈可辛,不断认清现实、逃离现状的同时,仍旧坚持着他的那个梦幻泡泡。在《甜蜜蜜》里,这个泡泡并没有破碎,片尾的追逐,与片头的回环,都是在以某种自我沉醉的方式诠释现实的苦;但在现实中,或许陈可辛的所作所为,也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逃避现实的压迫与苦难吧。

  现在只能希望,陈可辛的方式能够满足他自己的意愿。就好像在《甜蜜蜜》里,李翘追上了那个骑着车的男生,而那个真的就是黎小军。最后,他们相拥而泣,就如真实的童话那般。



    作品集甜蜜蜜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