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秋日奏鸣曲观后感

  2022.11.12 XMU影协重看

  1. 场景几乎全设置在封闭空间里,故事在压抑的屋子里发生,使用大量固定镜头,背景环境是凝固不动的,而外部空间几乎只通过光线来表现。这和《呼喊与细语》很像,不过后者完成得更极端,设计了一个母体**般的红色房间。

秋日奏鸣曲

  2. 母女二人对肖邦前奏曲不同的演绎符合她们不同的性格,女儿多愁善感,母亲痛苦但严肃克制。电影的发展也与奏鸣曲的结构暗合,前后两次高潮置换了母女二人的强弱地位。

  3. 台词密度极高,全片的冲突也借有节奏的对话以及人物的语调表现。电影的一个讨论核心是爱的表达,语言作为表达的载体,当其具有欺骗性的一面发生在爱意表达上时,很容易将人引入痛苦的境地。母亲的爱总像是表演出来的,她在语言(包括手势语言)上热烈表达或回应自己多么爱女儿与丈夫,行为上真正表现出的却全是淡漠;她所谓对家人的爱是自我感动的向外投射,想起来时就关心一下,忙碌时就撇开不顾。同样的,女儿一面恨着母亲,另一面对母亲的到来表示喜悦。导演设计了极具讽刺性的一个片段,女儿在餐厅里和丈夫嘲讽着母亲,而母亲在房间里怀有恶意地揣测女儿,母女片段来回跳切,在各自的私密空间里才能够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而在二者面对面交谈时,则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暴露她们内心真实的情绪。电影里还有两个偷听片段,第一次是女儿偷听到母亲对女婿说其实女儿没有爱过他,第二次是女婿偷听到妻子和岳母的对话,才知道妻子年轻时堕过胎。真实的情绪无法直接表达,只能经由偷听来完成。

  4. 在人物设置上,母亲-大女儿-小女儿-大女儿溺死的儿子,探讨由孩子到成年人过程中对人性中某些原初品质的扼杀。小女儿的疾病让她几乎像是逆向生长,回到了无法清晰说话、像婴儿般啼哭的状态,这里与母亲形成了对比:母亲熟练地操控声音和手势去“表演爱”,实则处于爱无能的状态,小女儿难以自由地行动与言说,只能在床上啼哭、艰难地吞吐出若干词语,但身上蕴藏着最原初的、喷涌而出的、不求回报的爱意。母亲与大女儿身体上完善但精神上残缺,身体上残缺的小女儿则成为了电影中“完整爱”的代表。



    作品集秋日奏鸣曲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