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这对“相爱相杀”的母女,没有迎来中国式和解

  母职

  《摇滚狂花》在开播之初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女主彭莱和女儿白天“互相伤害”的情节,在这部总共12集的短剧中,有11集都在演彭莱和白天如何变着花样地让彼此不痛快。

摇滚狂花

  彭莱从美国回来,和一堆老友叙旧,一帮人在她家喝得东倒西歪,白天回家看见了,直接泼了一盆凉水上去。这是娘儿俩时隔12年的首次重逢。紧接着,白天把彭莱带回来的衣服扔了,门锁换了。彭莱也不服软,她拿强力胶把新锁的锁眼堵了,还把家里电闸锁上了。作为回敬,白天把彭莱卧室的门拆下来扔了,还因为在家里放火惊动了派出所。更激烈的对抗是,彭莱背着白天想把二人共有的房子卖了,白天为了让房子变成凶宅,拉开窗户从四层跳下去了。

  母女之间的关系闹到这种地步,最直接的原因是,彭莱作为母亲缺席了白天的大部分成长阶段。白天五、六岁的时候,彭莱和丈夫白泽奇离婚,一人前往了美国追逐摇滚梦,一走就是十多年。这导致母女二人再相见时,常出现于亲子间的那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系非常淡薄。在剧里,成年的白天几乎没管彭莱叫过妈,她永远是直呼对方大名,而彭莱的性格也不爱摆家长架子,被白天惹急了,她会脱口而出“去你妈的”。这样的相处模式跳脱出了传统的母女相处模式,更像是两个平等个体之间的碰撞。

  到第六集的时候,彭莱的母亲丁慧茹出场了。本就剑拔弩张的母女关系里又加入了一个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外婆,老中青三代人的互动为这部剧带来了很多搞笑的地方,但是在搞笑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超越于性格和血缘的,在代际中流传的东西,比如爱的方式。

  彭莱五、六岁时,父母离异并双双离家,留她和性情暴躁,还特别爱喝酒的姑妈一起生活。彭莱一直以为,母亲离开后连一个电话都没给自己打过。在分别30多年后,通过丁慧茹断断续续的回忆,彭莱才知道,母亲那时候给姑妈打过很多次电话,但姑妈并没有如实转达。就这样,丁慧茹在女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长久地挂念着她,彭莱则带着对母亲的误会和怨恨活了小半生。

  这样的母女关系几乎完整地复刻到了彭莱和白天身上。和丁慧茹一样,彭莱也是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生下了女儿,也是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选择了离开。白天也像彭莱一样,以为母亲离开的这些年都对自己不闻不问。直到全剧的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彭莱不是在美国吃香喝辣不回来,而是欠了很多钱回不来,所以这些年她只能通过好友大崔偷偷地关心女儿。

  丁慧茹和彭莱之间的疏离可以归咎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彭莱和白天之间的矛盾则更多来自于她俩刺猬一样的性格,不论原因是什么,最终的结果都是,这三代人在面对至亲时表现出一种一致的拧巴——不是不爱,可就是没办法坦然地表达自己的爱,也没办法让对方舒适地感受到这种爱,甚至越是爱对方,越没法好好和对方说话。这种拧巴着去爱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血缘更深刻,也更难去打破的封印。

  也因为这样,这部剧的最后没有给出一个国产影视剧中常见的“两代人的大和解”,而是安排了一个较为开放的结局。彭莱在肿瘤手术后陷入昏迷,不知道何时才能醒来。在这段期间,白天靠着大崔的讲述,了解了一个更完整的彭莱,彭莱则是在睡梦中进行了一场自我对话,接纳了那个有缺陷、怕受伤的自己。

  理想

  彭莱在姑妈的打骂中熬到十七、八岁,和大崔一起搭上了前往北京的长途车。在北京卖打口碟的那段日子,她认识了陈月和许多,三个人一起组了支女子摇滚乐队,因为喜欢《末路狂花》那部电影而给乐队取名“狂花”。

  狂花火过,彭莱体验过红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她去了美国,想要更进一步,成为世界级的摇滚巨星,结果输得一塌糊涂。她被唱片公司解约,被国外观众嘘下台,被告知“摇滚精神在商业社会就是一坨屎”。她为了搞音乐欠过高利贷,也自杀过,大崔打电话叫她回国的时候,她正住在治安情况可疑的社区,每天沉溺于酒精,那时她的工作是养老院的护工,偶尔有机会,能去华人婚礼现场,弹唱一首《爱拼才会赢》。

  彭莱回到北京后,以前一起玩摇滚的那些人为她接风,饭桌上聊起来才发现,大多数人早就不摇滚了。当年狂花的另外两个乐手,陈月转型成了流行歌手,许多去经商开公司了,大崔虽然去哪都坚持穿个皮夹克,但他实际的身份是火锅店老板。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选择摇滚,或是任何一种比较叛逆的反主流生活方式,都带着一种天然的正确性,但很少有人能一直如此。如剧中人所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一辈子活在摇滚的梦里。”



作品集摇滚狂花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