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析《摩加迪沙》

  我口中的力量是指,扁桃树挺立在海风中的品格,还有它的纯洁、精气,定然不是政治舞台上的力量,那力量满是皱眉吓人的动作。人世间,在寒冬生长着果实的,便是性格的张力。——加缪《扁桃树》

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析《摩加迪沙》

   本世纪,愈加多的韩国电影开始以类型片框架为基石,巧妙融入社会议题和作者表达,诞生了一系列观赏性、思想性兼具的佳作:从世纪初奉俊昊《杀人回忆》、朴赞郁《老男孩》,再到成为国民性话题之作的《素媛》、《熔炉》,直至如今历史性打入北美颁奖季囊奖无数的《寄生虫》。“韩国类型片”已然成为蜚声国际的一张名片,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本文所评《摩加迪沙》,正是韩国类型片的又一部力作:

   影片开场,画面未出,便已然用极具非洲地域特色的配乐抓住观众,交代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朝韩两国为非洲的联合国选票,各自派出大使和外交官与当地政府交涉。南北双方在成见与偏见的双重作用下互相算计、剑拔弩张,甚至不择手段地盘外暗算,就在此时,索马里内战爆发了。

   巧设矛盾主体,是故事扣人心弦而又引人深思的关键。撤侨早已不是新颖的作戏题材,好莱坞的《逃离德黑兰》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我国的《红海行动》与《战狼2》均在大众口碑和市场上有极其优异的表现。然《摩加迪沙》丝毫没有重复上述电影的套路、在文本层面另辟蹊径,挖掘真实事件本身、精准找到了既有戏剧冲突空间,又能有高级主题立意的剧情落点,即人道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这在此前类似题材的电影中难得一见。片中两班人马起初的明争暗斗,其实是朝鲜半岛分裂后,两国意识形态强烈冲突的侧面写照,本质上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看似根本不会有破镜重圆的可能性,但导演随后成功构建了一场双方感人至深的和解——人物在灾难下抛开意识形态束缚,选择携手互助、投入人道主义的怀抱,传递着“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的主旨,让观众发自内心产生情感和道德认同。影片结尾,双方在默不作声的告别中坐上车驶往不同方向,其中的悲剧性是难以言说的:本是同根生的一个民族却分裂为两个国家,在特殊情况下拥有了难得可贵的真挚情谊,但终又为国家的政治意识所吞噬,一同出生入死的同胞们甚至不能有任何交流便匆匆离别,此生再不复相见......所折射出的是导演的大爱,是普世性的人文悲悯、是对和平的呼唤、也饱含对朝鲜半岛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维度下,我国的《红海行动》和《战狼》无不有着过分民族主义以至于变形失真的缺陷,相较而言,《摩加迪沙》的主题表达则更加自然,这无疑是值得我国的创作者认识并借鉴学习的。

  遵循类型电影静态封闭规则、妙用类型的魅力,能让影片的流畅性和大众接受度更上一层楼。 导演柳昇完作为韩国著名的商业片导演,其在前作《老手》和《军舰岛》中的节奏把控能力就令人称道,本片也同样如此,好比众人共进晚餐的戏码:起初猜疑、随后客气、又爆发争执、最终回归理性、探讨合作,一个晚上的高密度情节,情绪上的起承转合层次在较短的时长中做到丰盈饱满,又为之后的关系转变攒足了叙事能量。片中不时穿插大场面的枪战和暴动、追车场面,一是作为主人公所处危机环境的强化,二从类型片角度来看,也充当着类型元素、视觉奇观的作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震撼,令我们不得不为导演掌控节奏的高效纯熟感到赞叹。导演始终坚持类型片的创作逻辑,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看体验,这也是影片票房取得成功的保障。

   导演调度奠定电影基调,镜头语言上,导演熟练运用手持摄影,加强纪实紧张感,同时在拍摄主角动作的过程中,不忘通过镜头的摇移带出街头的惨状诸如街边燃起的大火、奔逃的人民、血淋淋的尸体,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可怕。灵活切换景别,以大景别宏观展现混乱与惨烈,以小景别特写刻画人物情绪,彰显出导演扎实的技法。大量采用低调布光与偏低饱和度的调色——让影像趋于自然,与巴赞的现实和人道主义理念不谋而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片的主题表达。

   作为第七大艺术, 电影从来都不应成为泛娱乐化的奴仆,理应承担起高级叙事的艺术与社会性功能,在纯粹商业化的爆米花电影占据市场主流的今天,韩国类型电影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正如《摩加迪沙》,在保证商业性的前提下,还能同时将电影的艺术和社会表达做到极高的水准,显示出了韩国创作者极其旺盛的创作活力和韩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向好趋势。

   处于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各种意识形态乱作一团、战火在不远处蔓延的今天,《摩加迪沙》所传递出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无疑有着极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好比一针温暖的止痛剂,注进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作品集摩加迪沙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