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这部电影要看内核

  看影评就像看文章一样,千人千面,能看到许多导演或演员自己都没能想到的内容。

  这不是一部特别好笑的电影,我认为黄子华的栋笃笑能力没能发挥出来。甚至乎主角换作其他人饰演,剧情效果会不会差,也值得思考。

  所以不用执着于是否是喜剧。悲剧内核和人性、社会反思是很强烈的。里面很多细节点是值得回味与反思。

  三嫂在尾部对求婚的老三说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没有你。

  这是多少人觉得真真切切的感悟,获得新生的认知。

  这不仅仅是反应在人上面。对于执念,不想迈出去的那一步,原来都可以没有的,没有之后,就获得了人生的新的开始。之后会不会重逢都不要紧,在那一刻,有重生的机会。

  我看到“蒙莎”的影评认为是指香港的种种社会变化。

  这也是不一样的角度,挺有意思的。在这个剧情上面,我还是想先从情感去说。

  执念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别人无法将执念根植进我们心中。在看破的那一刻,执念就破碎了,然后有了走出去的机会。

  老大对于感情的长情,对于父辈观念的坚守,都是他的执念。

  全家人打架发泄过后,执念终破,老大给了弟弟们新的机会,卖房分钱,各有前程,他自己再把房子租回来,然后分租一半出去。亏着房租来独自守着最后一点不想失去的怀念。

  看破之后,以前的感情重要吗?重要的。那是组成现在的自己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当然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感情。所以结尾里,大嫂回来,两人追溯一开始相识的话题,不再仅仅束缚在楼下的茶餐厅,老大愿意走出去了。

  老二、老三我便不过多赘述。参照“蒙莎”的观点也是不错。

  对于二嫂的一些看法,我与“蒙莎”有异。从老大的嘴里听到的是完美的人,画面一转,一个看似泼辣的二嫂形象地随着剧情地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水壶上的“工厂妹”也能知道曾经的二嫂是会“任人鱼肉”的职场小女生。

  后面二嫂自己说现状的时候,说了自己有了情绪病。

  情人眼里出西施,哪怕是效颦的东施,情人眼中哪里没有包容?只有情感冷淡了,理性才会占据上风。

  曾经听过一个说法,爱是接受了对方的种种缺点,还愿意选择对方,才是爱。起码老大在三年之后,还是爱二嫂的。因为关系和情感迁移的原因,不得不埋藏心里,重新出发,终于接受大嫂。

  大嫂在剧情推动和解读电影上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角色。

  曾经有人跟我说,女生是慕强的,你能让她崇拜你,就很好追。

  大嫂谈了十八场恋爱,每一场都认认真真,她从来不掩饰自己,大大方方地告诉别人,每一次说起前男友,都是说优点。

  她自己是很杰出的人物,百万级粉丝的网红。一条梅菜就品出了三嫂的厨艺功力。当然有吹捧的成分在,但她愿意提携别人以及善于引导别人的能力特别强。

  她吸收每一任男朋友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好。如同“蒙莎”的影评,她象征着“时代的新”,每一任男朋友都是新的,都吸收新的东西,让自己在现在,在未来更好,也愿意让别人更好,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个四年级时就仰慕老大的小妹妹,辗转反侧终于与老大相遇。被拒绝后,明知道被老大利用演戏给二嫂看也甘之如饴。

  她是社会阅历特别老练的人,通过蛛丝马迹就能察觉老大是红绿色盲的情况,二嫂这个曾经的伴侣到最后还是老大亲口说才知道。

  若是折射社会,折射人性,是不是原本能力才华一般般的老大,早年吸引了大嫂的注意力,才会有后面的剧情发生?

  毕竟大嫂的其中一任情侣,在老大眼里是大师级人物。整个剧情没有对老大的职业详细介绍,可能是职业或兼职的产品摄影师。

  这一点上来看,从社会的观点,现在大嫂跟老大的关系,说不上慕强,而是下配。当然,若不是在大嫂幼年扎下的根,她也未必会瞧得上现在的老大。

  若换做社会而言,若不是有不可分割领土这一点,香港对于内地而言,在现在甚至未来,是否再能有吸引力?我说的是像婚姻那般,非你不可的吸引力。

  其他的细节点,譬如妈妈说,为什么你们会觉得死人说的话是对的?

  人总在变,社会总在变,就算以前是对的东西,在时代变化之下,也会变得未必对。

  他们三对情人在此刻恩爱无比,也未必在以后不会分开。

  有福叉烧,无福叉烧。哪管别人认为是无福,自己知道是有福就行。



    作品集还是觉得你最好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