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记录一些个学习和思考

  因为无聊所以跟着b站的戴锦华老师看电影。戴老师说的几个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是感官上冲击力最强、也是最容易被get到的主题:现代化与人——毫无关联的山西煤窑工人与中产小资女性作为双重主人公,一位寻找前妻和女儿,一位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来到了三峡。电影表现了在现代化激变之中的中国里资本的、观念的和人的移动,这样的移动制造着离散、破裂和重组。我非常喜欢弹幕对于此背景下的那些小人物的一个说法,叫“工业游牧者”。水坝的修建代表着那种掌控自然、人定胜天的含义,但正如即将被淹没的古城一样,它也具有“淹没”的象征,在水库的烟波浩渺之下,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坟墓,建筑的坟墓,历史的坟墓,那些作为现代化剧变下的肉体承担者的小人物们的坟墓……

  第二点是以小见大的四样东西:烟酒茶糖,它们是物质匮乏年代的奢侈品,作为表达建立连接愿望的小礼物,也是构建起中国人情社会的润滑剂。影片展示了它是怎样地失效、怎样地有效的,用这四样东西,度量了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剧变的深度。

  第三点是空间和时间。戴老师说很多电影当中第一主角不是人物而是空间/时间,对于这部来说也是如此。影片英文名为“Still Life”,意味着时间的凝固,而许多镜头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被废弃的工厂呈现出的苍凉的后工业的美,例如长镜头中悬挂在墙上的手表和钟展示着时间的形象,例如整个影片的背景——三峡坝区又一期工程即将注水的时刻,这对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倒计时式的时间的显现。

  第四点我没怎么注意到,那就是纪实与怪诞。影片多次通过极端写实的画面与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甚至是科幻的另一画面并列,呈现出一种怪诞感、分裂感、荒谬感:拆迁的一栋栋楼房的画面里出现飞碟,主人公邻座的京剧演员玩着游戏机,以及结局中出现的走钢丝的冒险者的形象,都让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戴老师将其用意解释为“折射当今的电影叙事面临的表达困境”,不过我不怎么能get到就是。



    作品集三峡好人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