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颜回救的是理想主义

   电影《孔子》作为一部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思想的传记体正剧,纵观全局,大部分塑造孔子形象的情节设置是以史实和史书记录为基石的,小部分情节如“颜回救书”,就因其改造想象成分而受到争议,因为在《史记》中,颜回死亡原因记载为早逝或早衰,而不是电影中的“救书而死”。

孔子影评

   艺术与历史文化相互渗透,一方面,《孔子》剧情与儒家传统文化越契合,越有助于传达再现历史的真实;电影艺术又有自己的综合性特征和艺术特色,所以站在美学角度的另一方面,电影《孔子》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性的认知视角与表现方式。

   站在艺术审美角度,我以肯定的态度看待《孔子》电影中的“颜回救书”情节,纵使缺乏一定客观史实支撑,但结合电影特定的艺术表达与主题精神,该情节的设置是合乎电影艺术特征的,是极具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的高潮情节,它凝结了创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更好地展现出孔子人生旅途的不平艰辛段落,侧面塑造孔子真实且伟大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弘扬儒家传统文化。

   《孔子》中“颜回救书”情节符合电影艺术的虚构性、想像性和自由性,同时这一虚构成分的比例与内容是建立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合理产物,该情节加工的程度是恰到好处且合理的,深刻体现了“颜回救书”行为本身所蕴含的——逆境仍执着儒家政治理想的伟大精神。

   就影片的叙事表达上,结合相关采访导演的追求重心在于传达孔子的道德思想与内心世界,不过既要表现孔子的儒家仁爱思想,又不得不考虑电影镜头语言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所以在总体“平淡质朴”之感的影片中,要设置这段极具心灵震撼力的情节,这样能引起观众情感累积的高潮,给人以“死亡悲剧”美学的体验。

   就孔子形象的塑造上,该情节从侧面反映出孔子身体力行的教育影响之深远。影片中集中再现春秋时期孔子最为失败、颠沛流离的后半生,但他即使政治理念落空,一路那窘迫困顿的漂泊,仍乐观坚韧地面对逆境,与弟子被困在陈菜交界空村的日子里,他坦然奏琴,经受磨难,师生之间共度患难。这无疑为颜回救书提供了行为的情感前提,孔子的坚强心境也春风化雨般影响着颜回。颜回不顾性命所救之书是孔子政治理想的结晶,只因影片中孔子饱含“治国平天下”的热情,坚守“士志于道”的理想,向弟子传播君子修养与治国理念,这伟大精神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自然影响着颜回—与孔子思想最相像的弟子,他敬佩着孔子,珍视着思想结晶。

   该情节也塑造出一个真实立体的孔子,具有一定创新性。不是平常印象中“圣人”标签式人物,而是一个会“不那么理性”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影片中,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三小时仍不放手,完全没有“圣人老师”的刻板常态模样,而是深深让人感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境界,他们有着彼此相互的爱与珍视。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孔子形象更立体新颖,缩小“圣人”与我们的距离,有助于人们更易共情、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意义,体会他真实的坎坷人生历程,从而“以己度人”,思考“为圣”的途径心境与自身成长、当下社会的适应性。



    作品集孔子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