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它“不好看”
2022-04-07 网友提供 作者:哦咩咩 点击:次
之前看完就说我要写个影评,当时有些小想法,然而拖了这么久都快忘光了,就随便写着玩吧。 这也是部还蛮声名在外的老片子了,很早就存了资源之前一直没看。看完lyr说留白太多了,有点沉闷,我赞同她的观点,我也只给3分。虽然电影中很多梗非常有趣,包括黑白与彩色的对比,丑角的塑造等等很别出心裁,音乐也很好听,但是确实是一个简单得让人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故事。没有太多的身份和分叉故事的介入,电影的主旨也在一开始就直白地给出:我们讲究公平正义,但是他们只能勉强捧起饭碗。我当晚跟lyr说,其实它的故事已经说完了,尽管留白很多但是已经够满了,或许是导演技术问题?为了佐证,我看了一些影评,几乎都是对影片剧情的复述。不禁想到同年的大热片《血观音》,我脱口而出:果然还是血观音比较好看。说完我就后悔,从此“为什么它不好看”的问题就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与导演技术无关。电影“不好看”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聊的。为什么《血观音》好看?因为它是权贵的故事:权谋,买凶,女色,血缘间的虚伪欺诈,随便哪一个要素拿出来都能拍一部万人空巷的片。然而这些要素不可能存在于诸如菜铺,肚财,弥勒的生活中——像电影表现的那样,那是无色彩的世界;像旁白说出的那样,那是无道德的世界。既不缤纷也无对错的世界是不可能吸引人的,为了描述这个世界,制作团队已经很用心了。 大佛讲的不是我们有闲情看电影写影评的人口中“普通人”的故事,被警察打和发现老板的坏事是难得一见的波澜,但显然这种事不可能经常发生,因此日常便是无聊。即使退一步说,这种事经常发生,可是片中角色能做的也就是认命道歉,也就是求神拜佛无果地找心安罢了,更别说片中角色所代表的“他们”了。至多是出现循环,而循环难道就更能吸引人吗?我看也不见得。 那么他们的故事应该怎么拍呢?好像觉得怎么拍都不完全令人满意。像现在这样吧,比较完全地还原他们的生活,只加点点没太大影响的波澜,如果不把这个那个七大姑八大姨的什么“历史故事”扯进来混成流水账,而只讲一个主线故事,那就是无聊就是得大留白。 而如果加入太多“艺术创作”,那便是猎奇,是脱离他们真实的没有尊重的天马行空。某些人或许会偏爱片中那段菜铺走进肚财家中的剧情,因为可以大开脑洞,可以挂上所谓“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宇宙”的横幅。菜铺坐在肚财的太空舱中,周围摆满了肚财这么多年来抓的娃娃,那场景确实很美很引人遐想,但仅止于此便足矣,我不认为旁白“他觉得自己不了解肚财”有除了“肚财竟然好这口”之外的意思。肚财是可以天马行空的,可是这不意味着他的行为和性格有任何改变,每个人总得有些嗜好,只不过肚财的嗜好恰恰落在易于装载“情怀”的地方罢了。这不代表他真的看重心中的“宇宙”,更不意味着他心中的“宇宙”跟那些人所想象的“宇宙”是同一个,因为捧起饭碗本身已经够苦了。道理不用多说,捡一天垃圾是放空自己修养身心,偶尔服侍父母是孝道,可是要是只能捡垃圾和每天照顾生病的老人,所有浪漫想象和情怀立马会消失殆尽。所以加入太多想象的艺术加工是件危险的事情,让某些人盲目地追捧他们,把他们抬上神坛然后又重重摔下,之后他们又回归到无人问津的地位。也会无意中在他们之间创造等级,把他们区分为“值得关注”的和“没什么意思”的。 那么着重强调他们的劳累和苦痛呢?似乎也不是可欲求的办法。这种表现手法更常出现在纪录片或公益募捐中,当然确实也更合理。为了募捐,把他们拍得很“惨”来唤起“同情”是合理的权宜之计,毕竟没人会白白给钱,总得“满足”一些什么。但要是出现在电影中则不合适,因为出现了第三方,要说能“收钱”的肯定是第三方,那么就只是妥妥的“消费”了。因此抓住苦难大作文章同样是种亵渎,对他们人格的亵渎,这种方法把他们定格在低人一等的地位上,肆意碾压却还打着关心的大旗。可事实上,人希望得到的是帮助,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这样看好像有关他们的电影就成了死局,要么平实了人们觉得无聊,然后更不愿意关注;要么经过加工成功引流,其中却不带有真正的关心,以及大概率缺乏尊重。我好像还没想到(准确来说是没看到,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士我也没那个脑壳能想)更好的表现方式。 我只能说,有关他们的电影“不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不好”。电影拍得挺好,但不讲大义和格局我只给3分。破局的关键或许并不是更好的表现手法,而是他们和我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