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密集、重复,被复制和被瓦解的景观|《石史诗》专访(3)

  A

  王申

  影像发展到当代之后,尤其到了互联网时代,外观愈发淹没本质。网红经济让外貌越来越和生产力直接挂钩,大家都在不断地强化外在修饰,加深异化。

  最外在的变成了最本质的。时代精神的本质就附着在外在奇观上。我拍的大量东西,不管是物也好人也好,不管石头也好,纪念品也好,背后的意味是什么?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物体单独呈现出来很精美,被复制了一万遍之后放在一起,它就完全自我解构掉了。它背后的价值,经过机械复制之后是完全被瓦解掉了。所以这种虚无就是当下的时代精神,在消费主义下,华丽的外表下是背后的空洞。空洞本身其实就是我要表达的东西。

  而借这种视觉策略呈现这一主题,是存在传统的。比如说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那些全景的摄影作品,呈现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五彩缤纷的集装箱码头,借此凝视消费主义和工业社会。这种视觉传达的方式,可能已经有了几十年历史。

  Sha Tin,1994?Andreas Gursky

  Q

  凹凸镜DOC

  影片的整个剪辑还有音乐和转场,一些声画的设计音效特别好听,能不能聊一下这方面?

  A

  王申

  我们的声音其实特别重要。很明显,这部片子里声音帮助叙事很多。有些剪辑段落,你要是没有声音设计的那些东西,其实它是进行不下去的。

  所以说,有一些声音设计在剪辑时候就决定好了,比如说河北大师在自己雕塑宫里面的时候,他在看监控摄像头的时候,有三个空镜,它每一个剪辑点上有点鼠标的声音。这个处理,剪辑的时候就想清楚了。声音在这里是某种调度元素,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事情。

  包括杭州的山寨巴黎,小孩打鼓的声音贯穿始终,明显是剪辑时候已经这样安排了。我们觉得声音引导叙事很重要,声音是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尤其对于这个片子。因为这个片子的镜头大体上是静态的,所以有时候你需要借助声音来把这些静态的镜头,以某种蒙太奇逻辑给它组织起来。

  声音设计是荷兰的Jeroen Goeijers做的,《风中之城喀布尔》《无去来处》《遥望繁星》的声音都是他做的。

  Jeroen Goeijers

  在我这部片子里,声音设计存在感很强。因为有好多不是靠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填充的画面,有很多的声音设计的空间。

  我们当时在交流如何设计声音时就商量好,要多一些声画的不对位,还有一些极吵的和极静的声音之间的碰撞,在某些剪辑点上制造动静间的反差。还有整体上需要很工业感的音色。音乐其实也是声音设计做的,我们还用了中国的一个实验音乐组合叫苏维埃波普的作品,他们的成员来自Carsick Cars。他们创作了不少机械化的、高度重复性的音乐。

  我跟声音设计说,希望音乐高度的重复化,类似于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极简音乐的那种重复。当然这个片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和音响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好在声音设计师他本身就是作曲家。如果这个片子的音乐和声音设计是完全两个人做,并且因为疫情必须线上沟通的话,会很困难。

  在我们这里,声音容易被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忽视。但其实声音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能够给人强烈的感官感受。这可能是我们这边的审美传统种比较边缘的部分。

  Q

  凹凸镜DOC

  整个制作的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

  A

  王申

  当时运气比较好,2019年的11月份最后在希腊拍完了,主要是圣托里尼。过了没多久,第一个新冠的病例就出现了。疫情下旅游业在希腊几乎就没有了,如果新冠前没有拍到,无法补救。

  后来2020年都在剪辑。本来要跟法国剪辑师合作,面对面的剪辑,那样效率也会更高,但是没办法成行。2021年古涛又参与进来。反正剪辑是比预期的周折非常多的,有好几个阶段。

  Q

  凹凸镜DOC

  本片的团队其实是很国际化的,关于纪录片的国际制作这一块,有没有什么可以再补充一下的?

  A

  王申

  我们这个项目它需要在一个国际的纪录片语境下运转。

  首先因为它的某种美学追求,导致它必须达到某种工业标准才能完成。工业标准意味着钱。比如说镜头,如果用一个普普通通的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头,它锐度就不够。所以我们选择了用蔡司的电影头。当然我们用的这些头,比起真正故事片剧组用的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还有,单独的录音师才让更多调度方式变成可能。因为如果没有单独录音师和无线麦的话,总得离人物很近才能录到他说的话,那样的话场面调度上有很大的限制。

  赵佳也是我之前一直合作的制片人,她人在荷兰。我们在国外也找到了一些法国的、瑞士的、日本的、韩国的、希腊的资金。跨国制作主要的问题就是疫情造成的远程工作,我们声音设计也是远程来做的,但做的效果是挺不错的。

  Q

  凹凸镜DOC

  片名叫《石史诗》,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会觉得是讲一块石头的故事,但其实,后半部分整体上这块石头其实是被隐藏起来的,更多的是人物和景观。片名和整个影片的勾连能再聊一下吗?

  A

  王申

  《石史诗》关注的,是石头的某种衍生品,不只是物质层面的衍生品,还有意义层面的衍生品。

  如果只是一个纯拍大理石的片子,可能会变成某种产业片。它延伸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被限制掉。在我片子的后半部分,观众会看到,它谈的不只是一个产业或者经济的问题。它是关于文化的挪用,文化如何在现在这个时代被异化地传播。还有一些别的话题,包括文明的维度,权力如何转移,一个新的文化或力量,如何通过复制的方式超越前者。

  大理石本身就带有符号色彩,它有很多充当能指的可能性。比如说大理石本身,在西方的线性历史观里,往往被解释为西方文明的奠基石。因为开创西方文明的古希腊现在留下的遗迹基本都是大理石。当然。这种论述带有某种令人警惕的文明本质论的倾向。抑或是我们作为东方人,挪用过来的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

  Q

  凹凸镜DOC

  这个片子好像被很多东西塞满,但是又觉得有的地方是特别柔软或者清婉的。譬如跳舞和诗朗诵。

  A

  王申



作品集石史诗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