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小见之勇

  我在分析余秀华为什么这么勇的时候,突然发现,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她的父母很爱她,她从小就有着相对不错的生活条件和读书机会。从纪录片中,父亲给她留的那个煎鸡蛋,和家里墙上有一副毛笔字可以看出。

摇摇晃晃的人间
 
  在我们00后依旧不能这么肆无忌惮甚至有些避讳的知识方面,她的勇来自于原生家庭的自信和丰富的读书经历吧。还有就是农村里骂人从不避讳的一些话,让她多了一些些真切。再加上,丈夫不识字,是她的一个不尴尬的缘由?(自己猜的)
 
  但是,我很快否认了自己的想法。发现自己原来是从一种歧视的角度考虑性的。她本就是一个追求公平的人,反对歧视,想要追求残疾人和女性的反歧视。她打破残疾人不会离婚的固化思维,大大方方讲欲望和爱情。而且,余秀华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她的原则体现在她所认为的正确和三观。她不会提前看记者提出的问题,她始终坚持离婚,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她一直都在思考,无论是在村间小路上漫步,还是在弯腰做农活。她19岁就结婚,精神上无法接受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未来,选择将诗歌作为拐杖,作为逃避思考现实问题的工具。
 
  我看到她的电脑键盘已经被磨掉了白色的字,就知道,她一定不容易。在诗歌创作这条路上她虽然有天赋,但更多的还是她无数次的大脑彩排,和成千上万次的打字。
 
  ┅┅┅┅┅┅┅┅┅┅┅┅┅┅┅┅
 
  熟练地做家务,但她明显和这个家里其他所有人的追求不同。妈妈的愿望是妻儿老小和和气气。而对于新时代女性来讲,家庭的意义远远不如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妈妈的爱很沉重,但也很现实。对于一个脑瘫残疾人来讲,找一个像尹这样的壮年劳动力属实是现实中最优选项。在我身边,上一辈的人就有这样的例子。
 
  一个家里很穷的伯伯,娶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傻子”女儿。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而女儿人家是想找人照顾她一辈子。甚至,他们还有个女儿。女儿因为妈妈的事情不想去上学,就一直在家,只上一年级。
 
  这样的人生,我想并不少见吧。但像余秀华这样的只有她一个。
 
  最后母亲对她松口了,其实母亲看到她的执着,有点反思了。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她并不后悔,因为她知道。当她们老去后,孩子是需要人来照顾的。而且,甚至需要金钱和劳动力的。一个家庭没有男人,是很困难的事情,是缺乏安全感的事情。
 
  这是结合我最近的经历感悟到的。但我不相信我要靠一个男人去完成一个家庭的仪式。自己一个人,我会很辛苦,会很累,会很麻烦。但我不后悔,我很肆意,我很骄傲。我孤独但满足。
 
  余秀华和尹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看到的,只愿意认为自己想要认为的,才导致了他们的不幸。一个追求爱情,向往体贴的恋人,一个想要安安稳稳地搭伙过日子。想法截然不同,但因利益和儿子等所羁绊,他们终成了仇人。成了互相摆脱的人。
 
  就和我爸妈有点一样。自己都舍不得花钱,但钱必须要攥到自己手上才安心。利益纠缠下,分不清谁对谁错,都觉得自己吃亏了,都觉得自己太累了,好像离婚就是成功一样。谁对谁好,谁又对谁不好,这时候不重要了。
 
  恭喜,真的摆脱了,也自由了。
 
  ┅┅┅┅┅┅┅┅┅┅┅┅┅┅┅┅
 
  我很喜欢余秀华在研讨会上那句:我余秀华也是独一无二的。我自己是没有这样的自信的,我习惯性的融入人群,去随大流。我很羡慕田园间的余秀华,有着没有被磨平的锐气,和带有被父母偏爱的小女儿家的细腻。
 
  有人说,她和北京的那些人格格不入。但我不这样认为,她有着高出人群的原则性和真性情。而这让她在体面的世界里很吃香。文艺界需要大雅,也要有大俗。任何一个作家都是在写自己的经验之谈,自己的人生。所谓雅俗共赏,就是要让她注入文学世界新的活力。
 
  她面对一家残障儿童组织时说,当我没有能力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不去做。而且有能力做的时候就会做。现在我好像还没有到达这个契机。
 
  在接近片尾的时候,有点感叹余秀华思想之前卫。在15年的片子里,她就说了当代女海王的话:把赌注放在一个人身上,一旦这个人不理她,她就是满盘皆输。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宁愿把一份感情放在十个人身上。
 
  哈哈,总之,吾辈楷模。
 
  导演拍的时候是有用心思的,从一些镜头和寓意中可以看出来。我并不想讨论什么拍的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些什么。
 
  我很感谢这样的勇,让我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


    作品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