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笛卡尔怀疑论的浪漫主义解决方式:浅谈《楚门的世界》对认知悖论的突破

  在影片中,Truman与Christof之间的角力,也可以不完美地类比为为人类的自由意志与上帝决定之间的斗争。私以为影片结尾想要传递的寓意是,最后是人的冲动(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冲破了上帝的束缚,人类在自己的爱中得以解救自身,甚至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最终,爱者得救。
 
  众所周知,笛卡尔的怀疑论主要由三个部分的论证构成:
 
  1.感觉经验不可靠;2.做梦和醒着难以区分;3.一个恶魔可能在系统地欺骗我们。
 
  由此笛卡尔得出结论:
 
  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
 
  笛卡尔的这套陈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似极端的怀疑论的立场,但是,当推断进行到这一步时,他并没有贸然对事物的实存性做出判断(此处他仅仅是采取了怀疑的态度),而是在现有的理论成果上,通过在人的思维中寻找唯一确定的基点(怀疑本身),从而进一步推理得出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结论。
 
  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相补充,《楚门的世界》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情形下的解决方案:它通过展示生活中一系列逻辑基本规律的悖谬,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欺骗性“虚假”世界(桃源)的存在可能,并且在电影中隐晦地点出了主体从这种“虚假”世界中进行突围的方法——大致说来,作者是采取一种浪漫主义的解读和分析方式,对人类突破假象、达到事物真实性本身的路径作出了回答。
 
  在《楚门的世界》中,爱是Truman产生并且坚持普遍怀疑的理由。此处的“爱”指的是一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冲动,它体现在影片中,以突然出现在Truman世界中的Sylvia为载体。从见到Sylvia的第一面开始,Truman就对她产生了深深的迷恋之情(这在后来发展为一种坚定的爱),而她的一系列言论和匆匆离去的意外则在Truman心中埋下了普遍怀疑的种子。以此为契机,Truman开始对从小生活在其中的“桃源”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当Truman抱着重重疑虑去重新审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时,他在实际上就已经排除了自己对这个世界不加思索就全盘接受的固有成见,从而完成了自己对于自然态度的悬搁。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射灯、追着人跑的雨、错乱的调频广播、明明已经死去却又突然出现的父亲……这一系列突发性异常事件,都是对于不矛盾律的打破,也是Truman得以判断“桃源不是真实世界”的证据。而他逃出“桃源”走向“现实世界”(换言之,超越“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过程,也始终是以爱作为最终信念和动力的。在Truman怀疑和逃脱的过程中,影片一直给到电视机前的Sylvia镜头,也就是说,爱是串联起Truman整个怀疑和超越行为的线索。
 
  在影片中,Christof无疑扮演了一名不完满的上帝的角色,Truman与Christof之间的角力,也可以不完美地类比为人类的自由意志与上帝决定之间的斗争。私以为,影片结尾想要向我们传递的寓意是,最后是人的冲动(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冲破了上帝的束缚,人类在自己的爱中得以解救自身,甚至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最终,爱者得救。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浪漫主义的结论。与此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Sylvia在Truman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Truman则在我们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但是,Truman可以印证桃源中的反常现象,我们却无法印证现实世界的实存问题——不同于桃源,现实世界往往是难以证伪的。影片仅仅是将笛卡尔怀疑论的反对简化为对于不矛盾律的违背,以此加强戏剧冲突,并且将最终落脚点归结在“爱”之上,因此,这种解决方案仍然是理想化的。



    作品集楚门的世界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