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值得给时间
2021-12-07 网友提供 作者:豆友198893925 点击:次
这部剧看到20集。之前13集的时候7.3分,现在7.6分。
我个人喜欢导演的运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喜欢剧愿意关注普通人的小困苦。演员台词大部分都是同期声且是原音(现场收音);声音做了双声道处理;全员演技在线。关注的案例很真实可以引起共鸣和思考。我很庆幸有人愿意创新,尝试一种新的方式,不是单纯迎合市场做狗血剧。它是有缺点的,但是瑕不掩瑜。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和心理专家,分享下我的拙见。
1.
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咨询。关于部分心理工作者的不满。
首先,我很感激咨询师们愿意温柔有力量地从事这个令人治愈的工作。如果是我自己的行业剧,我也会希望尽可能真实不希望观众因此对我的工作造成误解,所以要求高一些是正常的。因为喜欢剧中的案例,我看了很多心理工作者的科普视频,分享一点浅见。
这部剧的目的是关注心理健康。我不希望大家误解心理咨询。剧确实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想强调:
女心理师并没有妖魔化心理咨询。
a心理咨询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完成的,剧里也没有宣扬这种说法。
心理咨询本身就是坐在一起慢慢聊,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提问和倾听来让来访者讲出心中所惑逐步得到疏解。不是一两次就可以的。有很多甚至需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这点剧里有说到。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剧的目的是使得普罗大众关注心理健康。不是面向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士的教学课程。如果全程还原,很可能枯燥乏味,剧里的案件是影视化加工,一些背景情况可以通过画面来陈述观众更好接受,不代表这些咨询没有走程序,他只是把重要的内容呈现出来。
b这部剧一直在强调心理学边界和伦理。
另外剧里也用男二这个角色在强化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例如:心理咨询师是不可以与来访者谈恋爱的;来咨询的也不是病人,他们叫来访者。我看到过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心理师和来访者谈恋爱的。
关于告知癌症真相还是隐瞒让孩子以为离婚了被妈妈抛弃。贺顿有与孩子母亲确认了,孩子质问也没有解释。她有没有劝解过母亲剧里没有说。可能是母亲坚持,也可能是贺顿小时候的经历,让她单对这个母亲的决定多了理解所以她同意了配合隐瞒,甚至因为不放心孩子去看了他们。但是无论如何,这里无疑她是不专业的,所以她辞职了。这不是她圣母。这里其实也是在强调边界的重要性。她的导师也说了她。
另外,对于咨询室设置也是有很多要求的。所以有需要的盆友不要和心理咨询师说在咖啡厅进行,因为这样会影响咨询效果。
c心理咨询师都是普通人不是福尔摩斯更不是神。贺顿也不是。贺顿是在一步步成长的。
网上说贺顿有顺风耳,她只是耳朵比较灵敏,没有那么神化。而且耳朵灵敏也是因为她过去的经历造成的。那仅仅是一个耳朵特写,为了视觉效果,不是这部剧首创的表现形式。后续剧情也会说到耳朵灵敏的原因。
另外网上说贺顿显得没有感情。,说她冷漠,说女主角演技差。事实上,角色设定她本身就是不柔和的。
初期,她确实理性居多,因为过去的心理创伤她无法共情,只能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所以她在接听自杀援助热线的生硬且不成熟。但是就算是语气不够柔和,她也没有漠视生命,她用专业的“如果你给自己的想要自杀的程度打分你要打几分”“为什么是95分,剩下的5分是什么”还是起到了让自杀者的冲动程度降低的作用的。
她在看到尤娜从游泳池跳下去自己也跳下去,后面剧情闪回有伏笔,因为她或家人的经历与溺水有关,所以她强烈害怕失去跳了下去;水那么浅她还呛水也是因为她的经历,剧情里的一深一浅的游泳池也是有呼应的。这里她也很不专业。
种种不成熟不专业,是因为这是一个成长型女主,后来她也一步步也在成长,声音逐渐柔和、更有亲和力和共情。
D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不一样。
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很多时候是搭配进行的。剧里贺顿也表示如果没有好转会转介精神科。
E.心理咨询师很少会认定你是什么情况,他们会更多地使用可能这样的词汇。
更多地他们会引导你自己说出来,然后运用知识让你尽可能达成你的需求。
电视里确实省略了中间一步步问和猜测的过程,这是为了体现更推动剧情的讯息,避免乏味。
F其他
a、心理咨询前会有纸质的来访者须知需要填写,剧里是张贴在门口为了醒目,其实后续咨询时汤莉莉又给来访者纸质的查看签字的。这是正常程序。
b、电视剧里体现的咨询工作使用到的工具,是为了科普,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剧集可看性,因为是可视化展示,这样内容更丰富。现实中不一定会用到。
c、这部剧买了版权,也有毕淑敏老师帮助,在大量改编原著的情况下,没有改名字。这部剧没有性别歧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心理学中女性工作者占比是高于男性很多的。这里也请大家多理解她们,她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普通人的困境。
d、心理咨询师有督导的,贺顿也有,只是剧情暂时没有给正面。
e、剧集中来访者会情绪崩溃之类只是为了体现他们情绪非常不好时候可能出现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