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入殓师:穷尽一生的课题

  想了很多,想要找一个可以领起全篇的主题,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标题——“穷尽一生的课题”。

入殓师

  死,一如生,是一本充满变数、又无可预知的大书。每个人翻开会看到什么,有着因人而异的答案。所以我不敢妄自替他人代言,只分享一下其中令我触动最深的那些课题。

  灵魂对话

  在我心目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告别仪式是什么样的呢?答案是上面这四个字——灵魂对话。

  有的人会采取亲昵到有些狂野的直接方式,来表达对逝者深深的爱意,如那位老爸脸上满满的唇印。

  也有许多人,直到死后仍不能得到家人的谅解,像那位“没被管教好”的女儿的家人,到葬礼上还在闹哄哄地吵作一团,令人揪心却又是某种常态。

  而更多的,是在生命结束的那个时刻,生者与往生者、或是生者与生者之间达成了某种新的和解,例如那位父亲终于愿为自己儿子披上的裙子,小林夫妇为澡堂奶奶擦拭时手递手的温暖毛巾,还有最后那块联结了三代人迟来的对话、超越了生死的鹅卵石。

  对话的纽带,在一件件不同的介质之间流转变换,又在入殓师的见证下达成了一种无言的圆满和统一。

  如果借助这样的形式,能够在不同的灵魂之间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所有人都在“灵魂对话”这门课题下得到精进,我对这形式也就不能有更多的要求了。

  遗憾的是,如我往常所批评的,在我们身边仍在演进的所谓“中式葬礼”,给人印象强烈的不过是锣鼓喧天、哭天抢地。说到这样的葬礼,他们是图一个什么呢?我认为,不过是一个徒有形式的“体面”。而为了这样的体面,使亲者背负繁缛的疲惫,邻者遭受恼人的喧嚣,是否能够真正让逝者“走得体面”“受人尊敬”?我不能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给出一个不甚积极的答案。

  说到体面,我也就说说我认为那些令我不满的,恰好也是这部电影及其中的入殓式完成得颇好的一个课题——

  尊重

  “尊重”在这部电影中最显见的子题,是“对入殓师这份工作的尊重”。

  首先是大悟本人的态度,便经过了从拒斥翻转为接近,从否定提炼出认同,再从尊重进化到热爱的螺旋上升过程。他在亲身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使命感,及其意味所在。

  然后是身边人近乎直觉式的反感。轻者如爱妻美香的好声央求,甚者如老友山下的白眼及“忠告”,不加掩饰者便是那争执一家人口中极为刺人的“你想一辈子干他那活吗”,像一支支箭扎进大悟的心,让他也不断动摇着,却在动摇中越扎越稳,越走越坚定。

  但好在,绝大多数人在亲历了一次入殓式之后,又能切身为其打动。每个人都太习惯于活在偏见之中,哪怕睁一睁眼就会有全新的见解。不是这份工作不值得尊重,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也没有耐心去经历、去了解。而这偏见的来源,也是人们本能的对死的拒斥的伴随物,这是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如果我们都能以一种更为达观的态度正视死亡,如那位老伯说出的,可能是全片最佳台词一样,相信大家都能对身边的一切更温和、也更理性。

  第二点“尊重”,也可以理解为入殓师的重要意义所在,便是“对往生者的尊重”。

  相信有一个场景一定让各位印象深刻:一位男客户因为大悟和社长的5分钟迟到(都怪大悟在河边摸鱼)而充满了轻蔑与愤慨,因为这是他深爱的妻子的告别式,两个“靠死人吃饭的家伙”却如此轻忽。于是社长用行动扭转了男子的态度——他为逝者画上了无比精细美丽的妆容,一笔一画足见情深——结果在仪式结束之后,男子激动地找到行将离去的两人,送上特产以示歉意及感谢。那个深情的男子说:

  “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一天。”

  我觉得最妙的是“一生”这个形容,它包含了“音容宛在”的意思,她美得像是生命仍在延续,那样真实而动人。入殓师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得到如此的肯定,也算是不辱使命了。

  我认为完美的告别仪式,不必装神弄鬼,更不必故作玄虚,把逝者最好的样子、最美的回忆呈现给大家,才是抓住了精髓,把握了服务于内容的形式。

  回归

  电影里的山形有着引人入胜的风景,这与舒缓的故事剧情、悠扬的大提琴旋律相得益彰。在这迥异于大都市的小城里,居民,乃至动植物都保有着更多的原生态。

  大悟在桥上看鱼逆流而上、在路边看鹅进食这两个场景,相信也让诸位城市中人“眼馋”不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有那样的间隙可以停下来,做一点无关紧要的事,看一点无关紧要的风景,把我们皱成一团的生活和生命展一展平、晾一晾干。

  而这一切,竟是始于他对自己最初梦想的放弃。与无数成长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是从放弃梦想开始——用古话讲,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扎根于新的梦想为止的。

  放弃了那出人头地的梦想,他回到了老家——你我中有多少人,最终也是要走向这样的回归之路呢?在桥上面对着力争上游却只是追逐着死亡的鱼儿,他追问着如此挣扎与求死的意义何在。答案还是由那位老伯点出——回家,这永恒的“诱惑”。

  大悟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家可回:屋外是优美的田园风光,绵延的雪山和草野可以做他最好的听众;屋里有温馨的小家庭,知心的妻子和满屋的回忆每天等待着他归来。尽管那些回忆不尽愉快,却是他实实在在的“根”之所在。他就在自己根所在的地方重新生长、开出新芽,仿佛画定了一个极具哲理意味的圆,生生不息。

  细想一下,山形的田园意象之所以如此饱满,除了它的自然风景,更重要的还在于那极具古风的社会人情。

  不妨留意片中主要篇幅涉及的几个职业场景:入殓师,澡堂老板,还包括大提琴演奏师。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离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着遥远的距离。远离高速发展、回到传统生活方式的“小人物们”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对身处激烈竞争、时刻争逐时代前沿的我们来说,是应当好好思量一番的。

  职业

  这里主要想说的,是职业选择、职业平等和职业态度三个点。

  职业选择主要体现在青年大悟下岗再就业的这个过程。如果放宽眼界,大胆尝试,扎实肯干,我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对此影片已经有再完整不过的阐释了,不再赘述。

  而职业选择的基础之一,便是职业平等观念。坦诚地说,正如片中集中体现的那样,我们的现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存在严格的“职业平等”——依我愚见,那要等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希望。所以在现阶段,我们能做的是从中吸取个人化的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职业道路,与自己、与职场生涯中面对的人和事更好相处。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