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江湖儿女》:如何理解贾樟柯的电影江湖?(2)

 
  三峡工程的举世瞩目的背后,有着诸多的心酸与奉献。重庆,一座坚韧而包容的城市,有着多次大移民的历史,湖广填四川、明清移民、抗战陪都、三线建设……我们祖辈父辈由江浙湖广一次次溯江而上。这一次为了三峡大坝的修建,沿江的无数居民无私无怨的放弃了土生土长的家园,或继续溯江而上融入城市,或顺江而下远离故土,去了辽宁、广东……去了天南海北,往了五湖四海。
 
  有人说贾樟柯取自三峡的镜头了充满了破败与脏乱,充满负能量,臊了重庆人的皮,丢了中国人的脸。不!我不这样认为!恰恰是它们无言无语的忍辱负重,才换回了宏伟工程的光鲜亮丽。它们值得被记录,值得被歌颂。这才是“行千里,致广大”的真实写照。
 
  “江湖”凝结的仍然是时间,并以时间的流逝为载体,讲述着时代变革下的芸芸众生与他们或平凡、或跌宕的命运。
 
  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时间大浪的淘沙中,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笑傲江湖,最终却又迷失于江湖,成为了“宇宙的囚徒”;
 
  又或者有些人,在时间长河漩涡的裹挟里,忘记了道义,遗失了尊严,最终留下一句“走了”便遁入茫茫人海,化作死水中的一片枯叶;
 
  而另一些人,在时间长河的磨砺下,屡战屡败,越挫越勇,有过迷茫,却最终在舢板上站稳脚跟,屹立于船头,纵然已无情,却又能谨守那一丝江湖道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贾樟柯站在奉节的江岸边,用镜头记录着时间的变迁,书写着脑海中的江湖儿女……
 
  “现在大部分人都离乡背井,在一种长江湖式的漂泊里面,寻找生活的可能性,我就想立足这种江湖故事,写一个共同的感受。江湖首先是这种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其次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江湖人物就是这里有情有义的男男女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江湖。”
 
  5、贾樟柯的电影宇宙
 
  一如贾科长以往的作品,《江湖儿女》节奏缓慢,叙事细腻,镜头质朴……
 
  唯一不同的是,贾科长居然玩起了电影宇宙:
 
  《江湖儿女》似乎成了《三峡好人》的平行世界,同样是赵涛饰演的女性去奉节寻找自己的丈夫(男朋友);同名同姓的“郭斌”;而赵涛在火车上对徐峥说自己看过飞碟无疑指的便是《三峡好人》中的情节,只有贾樟柯的忠粉看到这里才会会心一笑。
 
  我甚至怀疑赵涛在奉节码头上岸那一段镜头是直接取材于《三峡好人》的废弃胶片,因为同样的黄衫,也因为三峡成库后原有的码头大台阶已经荡然无存。
 
  之后看报道才知道,远不止《三峡好人》,本片还暗含《任逍遥》的线索。同名的“巧巧”,同款的蹦迪战衣。
 
  这些是巧合么?还是故意而为?贾科长在编织一个电影宇宙?还是单纯为了素材的废物利用?又或者只是为了好玩?
 
  贾樟柯真是玩的一手好彩蛋。
 
  至少,他比以前更幽默了。
 
  6、贾樟柯的感性思维
 
  很多年前我一直不太理解贾樟柯为何要把电影故事讲成这样,平铺直叙,没有伏笔,缺乏高潮,甚至没有标准意义上的结尾。
 
  是他不太会讲故事?还是他不愿意将一个个残忍而现实的故事讲得太绝望?
 
  随着年少时思维理性的我逐渐变得感性,我才发现原来贾樟柯也许如我一般,是个感性到了骨子里的人。
 
  这种人会为了一朵花开而欢悦,也会因为一首音乐而莫名感伤。
 
  “写剧本的时候,赵涛就说了一句,说经过高温燃烧,灰烬是最洁白的,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变成灰烬,可能在将来荡然无存。我们每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都是必将被时代抛弃的人,必将被忘却的人,我觉得如果有一部电影告诉人们,其实他们是洁白的,我觉得会特别感动。”
 
  读懂这段话,你便能理解为什么贾樟柯总会把电影拍成那样。他并不擅长讲故事,他天生就喜欢把电影拍得像一篇散文、一首诗。这便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性到了极致的导演所能做到的全部。这还不够么?
 
  贾樟柯的电影绝不是一种负能量,如他所说,“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话和真相的做法,是负能量,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所获知的不是真相和真话,最终会成为更大的负能量。”
 
  我们需要叙事宏大的陈凯歌,需要钻研技术的徐克,需要色彩浓烈的张艺谋,同样也需要敢说真话的贾樟柯。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