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邻家诗话

  很久没有这样的触动了。
 
  以前只觉得文化很远,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一个节目,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文化很近。
 
  近到就是你的衣食住行、触手可及。你可以和嘉宾们一起做巧果、团唐果子,一起吃鸡、炒米、扯汤饼,一起去虞山看红豆树,去兴福禅寺吃蕈油面,一起走过唐代诗人千百年前走过的路,坐在常建曾经来过的地方,看一看他望过的空心潭,再聊一首他写过的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近到你们一起编竹编,因为那就是郑板桥的风骨;近到可以一起刻古印,因为那是虞山百年传承的文化;近到可以一同仰望夜空,寻找那些千万年的牵牛星与织女星。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光,是它们几十年前的路。也就是说,你在这一刻,也许看到的是你出生那天的星光。
 
  这是不是诗词最古典的浪漫?
 
  在夜空与星光之间,在文字与诗意之中。
 
  在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跨过一季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似曾相似的剑舞又一次归来,像是看到那个从不曾肯放弃的辛弃疾,在黄沙岭上,依然梦想着再回沙场!连射箭的仪式都保留,像是续言着上一季的壮志。
 
  这是不是对辛弃疾最深彻的理解?
 
  但是这些所有的故事,没有一样带着高高在上的俯仰,所有的嘉宾就像邻家的知己,推茶换盏之间,笑吟吟地把历史的故事讲透。是于赓哲老师讲到“杀鸡问客”时候爽朗的大笑,是周剑之老师聊起星空时眼神里的光芒,是钟振振老师提起古韵时不自觉加快的语速,是郦波老师讲起“呦呦鹿鸣”时,透彻而振聋发聩的警醒。
 
  这些,都只在一方茶席之上。
 
  国宝级钟振振老师
 
  没有文化高高在上的悲悯,没有面对无知时的鄙弃,甚至在你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嘉宾宽容地接过你的话头,耐心地解读和包容你在文化上的一切探索和好奇。他们对于流行偶像的宽容度,甚至要高于很多娱乐综艺。
 
  而在第一集的时候,我甚至忐忑自己同样如此无知。
 
  但邻家的融洽和宽容,一次次地包容了所有,包括我莽撞而焦躁的功利的“进步”。让我开始想像老师们一样安静下来,想像他们一样在聊起自己热爱的事物时,眼里有发自心底的光。不带时代贩卖的焦虑,不去顾忌诗人们追逐到或没有的功名,那些让我们热爱的事物,便足以支撑我们未来漫长的人生。
 
  原来文化,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洪七公最爱的叫化鸡,其实是常熟虞山的特产,那里还有一位作家曾朴,写过一本《孽海花》,书里的一句话,“久别重逢”,至今人人知晓。抖音里常吃的高粱饴,其实前身在西周就有,那时的周王要大宴群臣,也会“敲打”大臣们要为官清明、以身作则,和现在一样。每年七夕的牛郎织女,葡萄架和奶奶讲的故事,最早记载在《诗经》和汉代,但我们甚至难以意识,这些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
 
  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其实早已经是文化的原貌。
 
  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一餐一饭、衣食住行之中,在每一个平凡人不以为意的生活之间,在历史与时间的洪流汇聚之下,在星空与宇宙的斗转轮回之间,中华的血脉无声地流淌,浸润过华夏千万里国土,带着振聋发聩般的脉动,从古至今,永恒地回荡在天地之间。
 
  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火热而永不停歇的脉搏。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