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的宠儿和弃婴
2021-07-20 网友提供 作者:司空摘星 点击:次
无论从哲学史还是现实社会,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广泛探讨的焦点话题。然而在科幻电影领域,中国关于这一话题的声音是缺位的。可以说,《镜像人·明日青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也让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多憧憬。
人是什么?人的主体性一直建立在不变的身体层面,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身心二元论中的身体,总是可朽的、低微的存在。现代哲学中,笛卡尔也是从思想对世界怀疑的基础上确立起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工业和科技开始改写身体的定义:从义肢、整容到人工器官,再到基因工程,一步一步挑战人们的世界观。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2019年12月,“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万元。这是现实社会中,法律做出的刚性回应。
在科幻电影领域,这是个延宕多年的话题。《银翼杀手》《千钧一发》《人工智能》等都让人想起那个遥远的《木偶奇遇记》模式——我不是真正的人,但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这种情结在科幻文学中比比皆是,也成就了诸多优秀影片。但是,东西方文明有着巨大的鸿沟,西方叙事是否适合东方语境呢?作家毕飞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只要把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都替换成中国人的名字,其他一字不改,整个故事就会崩塌。同样,西方的科幻叙事也难以直接嫁接到东方。中国影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寻这一领域的答案。《镜像人·明日青春》正是在这方面的一次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电影《镜像人·明日青春》包含了三个故事,大致反映的是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基本的共情。其中,第三个故事更为触动人心。王柏杰饰演的“小小”是人类与二代镜像人的后代,他身患绝症。颜卓灵饰演的“安先生”,是逃出基地的三代镜像人。“小小”需要“安先生”的血来救命,但必须一命换一命。在这个故事中早已没有了爱情,两个身份模糊而又关系紧绷的主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而他们的身上又都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电影探讨了镜像人在未来社会中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定位,涉及到了东方社会中的“仿生人伦理”。这不是一种日常伦理,而且一种特殊类型的伦理形态,也是一种未来伦理,即根据未出现的事件而先行做出的伦理判断。在未来,人类如何得到救赎?科技进步能否消除奴役?人类能否与仿生人产生共情?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具有深刻意义。
这部电影中时刻不忘对东方气韵的营造。比如,肉龙、饺子的出现。特别是一起包饺子过年的一幕,在惊心动魄之中散发出一点温情,这是东方独有的气韵。在浓郁的末世氛围中,日常的一瞬比黄金还宝贵。
镜像人,他们是宠儿,也是弃婴;他们是工具,也是我们的未来。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才华是肉眼可见的,其主题是严肃的,而将科幻片与青春片相融合的尝试,也有利于电影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期待更多这样的电影出现,也让中国电影更加绚烂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