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2)
时间:2021-02-28 作者:乔斯坦·贾德 点击:次
“当然。” “现在你如果到树林里去散步,或回到船长弯去,你会看到平常你见到的一切,只是它们统统会变成红色的。” “对,只要我不拿下这副眼镜。” “这正是康德之所以认为我们的理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 “什么样的倾向?”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 f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所以他认为我们天生就能够在时间与空间里感知事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我们看见什么虽然视我们生长在印度或格陵兰而定,但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就是一连串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过程。这是我们可以预知的。” “可是时间和空间难道不是存在于我们本身之外的事物吗?” “不。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这种看事情的方式倒是很新颖。”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我想我懂你的意思了。” 因果律 “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意思是这种看法和从前的观念截然不同,就像哥白尼当初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 “我现在了解为何他认为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都只对了一部分了。理性主义者几乎忘记了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则无视于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影响。” “就拿因果律来说,休姆认为这是人可以经验到的,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 “请你说明白一些。” “你还记得休姆宣称,我们只是因为受到习惯的驱策,才会以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所关联吗?根据休姆的说法,我们无法感知黑球是促使白球移动的肇因,因此我们无法证明黑球一定会使白球移动。” “对,我记得。” “休姆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的。” “可是在我认为因果律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法则,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心灵。”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他同意休姆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康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认为dasDingansich和dasDingfurmich是不相同的。” “拜托,我的德文不是很好。”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真的吗?” “你每天早上出门前,一定不知道今天会看到什么事情或有什么经验。但你可以知道你所看到、经验到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事物。你也可以确定这些事物可以适用因果律,因为你的意识里就存在着这个因果律。”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类的构造不一定会像现在这样?” “是的,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官构造,对于时间和空间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甚至可能被创造成一种不会到处去寻求我们四周事物的成因的生物。” “这是什么意思?” “假设有一只猫躺在客厅的地板上,然后突然有一个球滚进来。你想那只猫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我试过好几次了。这时候猫咪就会去追那个球。” “好,现在再假设坐在客厅里的是你。如果你突然看到一个球滚进来,你也会跑去追那个球吗?” “首先我会转身看看球是从哪里来的。” “对了,因为你是人,你势必会寻求每一件事物的原因,因为因果律是你构造中的一部分。” “然后呢?” “休姆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康德对这点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小孩子也会转身看看球从哪里来的吗?” “可能不会。但康德指出,小孩子的理性要等到他有若干感官的材料可以处理后才会充分发展。谈论一个空白的心灵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的心灵将是很奇怪的心灵。”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个总结。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艾伯特和苏菲继续坐了一会儿,看着窗外的世界。突然间苏菲瞥见湖对岸的树丛间有一个小女孩。 “你看!”苏菲说,“那是谁?” “我不知道。” 小女孩只出现了几秒钟就消失了。苏菲注意到她好像戴了一顶红色的帽子。 “我们绝对不可以因为那种事情而分心。” “那你就继续说吧。” “康德相信我们的心灵所能感知的事物很明显地有其限制,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心灵所戴的‘眼镜’给我们加上了这种限制。” “怎么会呢?” “你应该还记得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曾经讨论过一些很‘大’的问题,如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由很多看不见的分子所组成,以及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等等。” “嗯。” “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问题确实的答案,这并不是因为他不肯讨论这方面的问题,相反的,如果他对这些问题不屑一顾,那他就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