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看道:“那游救国只是感到有鬼跟着他,并不是见鬼!”
白素道:“刚才我问过小郭,小郭说游救国起先只是感到有鬼跟着他,后来却见了那只鬼,而且还不止见一次。”
刚才白素确然曾和小郭低声交谈,可是谁也想不到她会向小郭问这些。
小郭已经连声道:“是,游救国见鬼,真的见鬼!”
我低声重复了一句:“真的见鬼!”
小郭不理会我,说游救国见鬼的详细情形。
感到有一只鬼跟着自己,这种感觉很难用言语表达。
第五章 捉鬼
----------------------------------------
所以游救国一开始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事实上他自己也很恍惚,不能肯定是怎么一回事,更不会想到是有鬼在跟着他。他只是感到好像总是有人在监视着他,不论是在光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所在,都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看,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种感觉虽然捉摸不到,可是也挥之不去,令得游救国坐立不安,不舒服至于极点。
游救国由于是冒充的身份,虽然这种冒充的身份随着时间的过去,已经没有可能被揭穿了,可是他自己始终心中发虚,所以他一直不喜欢和人交往,已经到了出名孤僻的程度。他和小郭夫妇的交情,对他来说,是唯一的例外。小郭夫妇可以说是他仅有的朋友和亲人。
可是尽管他和小郭夫妇关系如此密切,当他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也无法向小郭夫妇倾诉,因为连他自己都弄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好几次他感到在自己的背后有眼睛在盯着他,甚至于盯得他毛骨悚然,可是当他回过头去,身后却甚么也没有。
更有几次,他不但感到身后有眼睛盯着,而且甚至于还可以感到有一丝一丝的气,在他的颈子后面盘旋,不是很凉,也不是很热,那种温温乎乎的感觉,就像是有人离他身后极近,向他的后头在缓缓呵气一样。
这种情形更是要命,游救国会不由自主惊呼,反手向后面乱挥,然后疾转过身去,可是每次都一样——甚么也没有。
游救国感到了极度的恐惧,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甚么事情,精神濒临崩溃,有时候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他也会无缘无故大叫。
由于他一直冒充他人的身份,常言道:做贼心虚,他感到自己一定是报应到了。
他一想到了“报应”,反而心情比较平静。因为他虽然一直为冒充他人身份而心虚,可是冒充身份之后的几十年,生活却是快乐无比——以他原来陈名富的身份,这样的日子即使在梦境中也不会出现!
所以他从来也没有后悔过,他感到就算报应来到,他也很值得,几十年快乐的日子,也应该结束了,如果真有阴世,可以和妻子相会,只有更加美妙。
在这样情形下,当他再一次感到就在他身后距离极近,又有甚么东西使他产生连日来那种感觉的时候,他并不立刻转过身去,只是大声道:“我不知道你是甚么东西,也不知道你想做甚么,现在我告诉你,我活够了,不论你想做甚么,只管放马过来!”
他说完之后,感到身后有东西的感觉更是强烈,和以前那种虚无飘渺又有所不同。
他几乎可以肯定,就紧贴着他的背后,有东西在!
他感到头皮阵阵发麻,全身又冷又僵,不过他还是鼓足勇气,疾转过身去。
他一转过身,就看到在眼前是一张可怕之极的鬼脸——由于距离太近,他和那鬼脸,几乎鼻子碰到了鼻子……不,不,是他的鼻子几乎碰到了那张鬼脸,而鬼脸上根本没有鼻子。
游救国张嘴想大叫,可是他不肯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声音发出来,因为在鬼脸的那一双幽光闪闪的眼睛注视下,他才一张开口,就昏了过去。
在他刚才说那一番话的时候,好像很潇洒、很大胆、甚么也不怕的样子。
其实那时候他还存着希望,希望连日来的那种感觉,只不过是自己疑心生暗鬼,实际上根本没有甚么东西在他的身后。
他没有料到转过身之后,真的会看到了那样可怕,五官不齐的一张鬼脸!
要知道,感觉到有鬼和真正看到了鬼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真正看到了鬼的震惊和恐惧的程度,比只是感到有鬼要厉害千百倍!超过了游救国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他昏了过去。
那时候是晚上,游救国一个人在书房,他昏过去,也没人知道,等到他自己醒过来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他昏迷不醒,竟然有将近七小时之久。
他醒过来之后,有至少一分钟的时间分不清自己是在阳世还是在阴间。
等他定下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活着,没有被吓死。他回想被吓昏过去前发生的事,仍然遍体生寒。然而地毕竟是已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了——除了少数以为自己可以永远活下去的老白痴之外,绝大多数老年人到了这个年纪,都有一定的智慧可以看穿生死,知道死亡是必然会来临的事情,所以对于死亡不会十分害怕。
游救国会被那鬼脸吓得昏过去,是因为他实在毫无心理准备,再加上那鬼脸实在太恐怖的缘故。
他在仔细想了一会之后,觉得那种情形除了是见鬼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这种肯定反而使他的恐惧程度降低——正如刚才所分析,人到了自己都快要变儿的年龄,对鬼的恐惧程度自然相应减弱。
游救国想到的是,他可能阳寿快尽了——民间传说人在接近死亡之际容易见到鬼,他想自己就可能处于这种情形下。
他并不畏惧死亡的来到,他根本没有任何牵挂,自从几十年前冒充他人的身份之后,他原来的亲人,早就完全失去了联络,生死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