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小说 >

还阳(19)


    以元帝国的版图之大,脱脱丞相的气势之豪,自然普天下珍贵的木料,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了。
    只怕宋自然也想不到,造屋子会有那么大的来头。
    屋子有那么大的来头,在地方志之中,竟会不提及,当然其中大有隐秘,那也就更引起我的好奇。单是最早的一些文件,已经有这样惊人的发现,整件事,自然更是引人入胜。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个下午翻阅各种资料,如痴如醉的情景,犹有回味无穷。
    早期资料显示,屋子工程的进度很慢,一直到五年之后,才有一页残缺的记载,好像是什么人的日记,记着:“丞相败张士诚,顺道监视,屋已略具规模… ”
    张士诚是元末起义的群雄之一,据江苏省高邮称王,国号大周,在至正十四年(公元一三五四年)被脱脱率兵征剿,张士诚大败。
    经过了五年,那屋子才“略具规模”,可知建筑工程之艰难。
    脱脱丞相后来不得善终,被削爵流放云南,就在岭南被另一大臣哈麻,假借诏命赐死。
    一直到脱脱死了之后,这屋子还未曾建成。有十来件残片,笔迹一样,是同一个人的记事,那个人可能就是特派专使,总之,那个人是长时期参加了屋子的建造工程的,所以他的记述,极有价值。
    除了记述脱脱曾在大败张士诚之后巡视建筑工程之外,还有许多记述。
    其中,最匪夷所思的是有约两百字,记述了“移植白楠树两株于前庭”的记述了,说它不可思议,是由于记述之中,清楚说明那两株白楠树“高一丈五,主树干围五尺二寸”。
    那是接近一人合抱粗细的大树,谁都知道,这样的大树是不可能移植的。
    可是记述中却说这两株白楠树,来自桂(广西省),沿途由千人照料,历时九个月,才运到了目的地,沿途观看者逾百万人,枝叶繁茂,端赖有原植地之大量沃土,培植其根云云。
    就算有丰富的想像力,也很难想像要把这样的两棵大树,千里迢迢运来的艰难情形,更何况还要令它保持“枝叶繁茂”。
    为什么要运两棵这样大的白楠树来,种在那屋子的前庭呢?
    那是我在一看到了这段记载之后,第一个想起的问题,这个问题倒很快有了答案——不过虽有答案,但我仍然一点也不明白。
    这种情形,乍一听,像是很怪,但其实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不懂答案的意思。
    也是同样的记述,说这两棵白楠树,是“树神所居”,还有进一步的说明:“树神者,东方乙木之神,众木之灵也,居于树中,与树合为一体,又俨然独存,为万古奇观之象。移植前庭,令神木居为万世之基。”
    这一段文字,个个字都识得,可是凑在一起,所传达的讯息,却是扑朔迷离之至。
    像什么是“树神”,它不解释,倒还可以意会,一解释就叫人如坠五里云中,“东方乙木之神,众木之灵”倒还可以理解,“居于树中”也易明白,但接下来的形容,就不知所云了,只是可以知道,那“树神”现象,是“万古奇观”。
    元朝帝国,版图幅员广大,见识自然也广,可知那“树神”确是一种奇异之极的现象,只可惜究竟真相如何,记述不详。
    从记述中知道。那幢屋子的名称是“神木居”,由宋自然的形容来看,这“神木居”的称号,倒也当之无愧,可是接下来,“万世之基”,又是什么意思呢?
    通常来说,“万世之基”这一类的词句,只有帝皇才用得上,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基业可以千秋万古传下去。
    造这神木居的脱脱,又不是皇帝,只是丞相,难道他有做皇帝的野心——这很使人费解,就算他真有这样的野心,也决不能这样公然表示,那是诛九族的大罪。
    而且,我立刻又想到了第二个问题:那两棵白楠树呢?
    在那屋子(神木居)的前庭,并没有树。宋自然曾说,那屋子的范围之内,只有木头,没有树。
    那两株在四百多年前已经有一人合抱粗细的白楠树,现在若仍然存活,至少该有两人合抱,三丈高了吧。若然还在,宋自然定无看不见之理。
    可以肯定的是:神木居的前庭,曾有两棵极大的白楠树,但现在已不在了。
    大树不会自动消失,消失得如此彻底,自然是让人掘起来了。
    是什么人那样劳师动众。把两棵大树掘起来的?
    这个问题,看下去,倒也有了答案,但是更叫人又产生了许多疑问。
    解答这个问题的资料甚多,最早的是一些零星的地方志所记载的,说是在“太祖登基之初”,就有地方官建议,建立“树神祠”,以佑民生。
    那“太祖”自然是明太祖,这个建议被否决——这样提议,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之中,一直被提出来,但一直没有实行,只是“百姓膜拜者众”。
    更具体的一项记载,是说“圣祖南巡”时,曾驻驿神木居。
    这确然是惊人的记载,“圣祖”是清圣祖康熙,那是中国历史上极少的好皇帝,简称“明君”。他曾几度南巡,居然曾经入住这神木居,这可以说是珍贵之极的历史资料,也是奇怪之极的行为。
    作为尊贵的皇帝,为什么要屈驾到神木居来呢?
    这一部分的资料,相当详细,还记载着当时皇帝,曾召见了一批“士”。
    这一节记载,更令我莫名其妙。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术士”或“方士”这类身分的人,自古以来,一直都存在。但他们的行动是不是兴盛,和统治者的好恶大有关系。若是皇帝向往神仙位业的,那么,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术士在社会上,也必然大大活跃。


作品集倪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