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道(11)
时间:2011-04-08 作者:龙子民 点击:次
在一个团队当中,每个成员都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这样的团队才能具有高涨的热情,良好的工作氛围。 [NextPage后记] 后记(1)
育空河流域
《狼道》这部书稿已经写完多时,但仍然无法忘记在写作过程中狼群带给我的那种热血澎湃的激情,还有那眼神——只有狼才有的眼神。马修?连恩的CD《狼》伴我度过了写作过程中每一个不眠的夜晚。 许多人都很难想象到,其实任何动物都会歌唱,只要能融入它们的心扉,倾听它们的心跳,便可以感受到它们跟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着动人的故事。 透过音乐,游走于人与狼之间,我发现我和狼的距离是那么的近,甚至能感觉到彼此的呼吸。于是,我用一种庄严神圣的心态去阅读一个又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关于狼的故事,直到现在,我还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被狼占据。在无眠的夜晚,我总是仰望长空皓月,寻找对南美、欧洲、俄罗斯、蒙古草原的记忆,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些狼群的身影,还有那些淳朴的牧民以及那些睿智幽默的狼学专家、动物爱好者们。虽然现在天各一方,但对狼共同的热爱,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我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在。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雪虎》、《荒野的呼唤》让人毛骨悚然,塞顿的《动物记》让人热泪盈眶。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在酒楼上》写到魏连殳长嗥般的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与悲哀”。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先生毕生都致力于对国民性痼疾的批判与疗救。他曾经说过,中国人对狼是羊,对羊是狼。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习惯了做羊,习惯了被压迫,习惯了被剥削。出于对中国社会前途的焦虑,鲁迅先生希望我们能够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狼性精神。虽然这样的观点被许多学者所肯定和论述,但几十年来,并没有真正受到国民的重视。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忽视了“狼性”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以“羊性”为根本。这是几千年来“驯化”教育的延续,这种教育不尊重人的个性,无视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只把人当做工具一样来训练和教化,结果造成人性的压抑,个性的泯灭,创造精神的丧失,人之为人的权利一点点旁落。这种教育形态发展到现在,就演变为在中小学大行其道的“听话”教育。中国的孩子自从出生那一刻起,接受的就是这种“听话”教育: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单位听领导,为来为去,为的就是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规矩人。“听话”好啊,“听话”可以消灾,可以驱邪,可以博得上司的欢心,只可惜从“听话”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棱没角,没群体意识,没有一种敢闯敢冒险的精神,他们与古代的顺民一般无二,他们不是能适应现代竞争的合格人才。 前些天读到的一则报道让我惊喜不已。深圳市南山区学府小学,为了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勇敢精神,在校内竖起一座群狼出征的标志雕塑。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这样的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的人。如果鲁迅先生在天有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后记(2)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工作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羊”如果没有了“人”的保护,已经无法生存了。欲独立自由,就不能做“羊”,而要做“狼”。在企业界,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把“狼性”精神引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显然,我们的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向狼学习的风潮。面对各种问题和困境,我们不得不 只可惜,在“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中,连生命力最为顽强的狼也已经被列入了“濒危动物”的行列。当“旷野之狼”即将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之时,如果我们真的能认真学习一些狼族社会的生存法则,拥有狼一样的优秀品性,也算是对狼的一种忏悔吧。感谢马修?连恩以及其他29位音乐家,他们制作的CD《狼》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感谢威尔金斯教授、吉姆?古德温教授,他们的科学指导以及他们的著作让我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还要感谢杰克?伦敦、塞顿等伟大的作家,感谢他们写出了那些不朽的作品。
向濒危动物保护协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感谢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使我对狼的认识更加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