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附录(5)
时间:2023-07-15 作者:吕思勉 点击:次
(十六)帝政之成功及政之废坠。一区域中之公务谓之政,握政治上最高之权者谓之君。此列国时代之情形也。古之国大率方百里,此为一自然之政治区域。其君犹后世之县令,大夫犹乡镇之长,士则保甲之长耳。政治可以恶劣而不能废弛。此等层累设治之规模,乃各部族所固有,而非自上而下加以建设。(A)旧规既坏,国破家亡之时,又未必加以恢复,而一地方之公务,遂至废而不举矣。世袭之君大夫,变为任免自由之县令,此为以官僚政治代封建政治。(B)一阶级之方兴,其厉害必与大多数人相一致。及其处于统治者之地位,则其利益复与大多数人相对立。此为无可如何之事。故秦汉以后,代表国家之主权者,所当严加监督者,乃在官僚。处于监督之地位者,为数太少;而应受监督者为数太多,其势必不能遍。好在此时,官吏已不能不奉朝廷之法令,则莫如将所办之事,减至最小限度。如此,则官僚无所借以虐民,而现状易于维持矣。此为放任政治之真谛。秦汉以后,值宽闲之时,而能实行此种政治者,往往可以获小康。汉之文景,即其代表也。秦汉以后之政局,不容求益,只能消极的以求免害。故其设官,非为治事起见,乃为控制起见。故治官之官日益,治民之官日减。顾亭林讥之,而不知其时之政事固如此也。政治任一事件,固必受当时最高原理之统御也。 (十七)儒术之专行。春秋战国之世,诸子之学同时并行。至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而儒术遂居于正统之地位。论者谓武帝乃雄猜之主,因儒家隆君臣之义,便于专制而表彰之,此乃数十年前梁任公一派之议论,有为言之,本非客观真实之说,而读史者遂奉为定论,谬矣。汉世儒家言民贵君轻之义者甚多,眭弘至劝汉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便于专制者安在?武帝即位,年仅十六,因非昏愚,亦未闻其早达,成童未几,安知儒术为何事?故武帝之崇儒,乃时势使然,而非武帝之能造时势也。九流之学:纵横家仅效一节之用,杂家自无所有,名家施诸实用,则与法相附丽,有治国安民之抱负者,仅农、道、墨、儒、阴阳、法六家。农、道、墨皆大陈旧,法家之学仅其所谓术者,仍当施诸官僚,其所谓法者,则一统之后无所用之,亦不宜用,前已言之。故是时可用者实只儒、阴阳二家。而汉世二者遂相混合,学术之兴替,固非偶然也。儒家及阴阳家者之见用,盖以其详言治制。而天下既已统一,治制固不可不兴。故秦始皇帝言,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引以兴太平。方士修炼以求奇药。兴太平指儒家言,因亦有意立制度兴礼乐矣,特未及行耳。文景非有为主,故皆谦让未遑,武帝好大喜功,则有所不让矣,此儒术兴起之真原因也。 但是时异势殊,儒家治国安民之方案实已不可行。其说别见下节。儒家之有益于中国,不在政治而在社会伦理。此事前亦已言之。自武帝崇儒之后,历代政府遂无复与儒反对者。故中国无如欧洲政教分裂之弊。此亦中西史事之一异点也。 (十八)自先秦相沿而来之社会问题。社会始于公产,自公产之制破坏后,人心便觉其不安,即皆视当时之社会组织为变态。先秦诸子无不欲举社会彻底加以改组者,而其改组社会,必藉政治之力。此固近世工业革命以前,欲改革社会之通蔽也。汉世学术皆沿自先秦,其中最有主张者为儒法二家。今表示前汉、新室之世重要之议论及制度如下: 先秦诸子之主张至新莽而彻底实行,实行之而失败,自此无复敢言彻底改革者,视社会之病态,为无可如何之缺陷矣。此一运动之经过,读《史》、《汉》之《平准书》、《食货志》、《货殖列传》,王、贡、两龚、鲍、眭、两夏侯、京、翼、李及王莽传可见其概。其失败之原因,则由未知阶级之对立性,革命之业必不能操刀代斫也。(经学分今古文两派。古文兴于西汉之末,为王莽及其徒党刘歆等所主张,所以如此者,盖欲兼取《周礼》。所以欲兼取《周礼》者,则以其所行节制资本之法,在《周礼》中有根据。而在今文学家说中无之也。盖儒学分齐鲁两派,鲁国之经济不如齐国之发达,故鲁学仅有平均地权之说,而齐学则兼有节制资本之论也。) (十九)汉世学术思想之变迁。西谚云:罗马人非思想之人,乃做事之人。此非罗马人短于思想,学术上之风气或重发现、或重实行,犹之饮食与消化各有其时。以汉人比之先秦,正犹以罗马比之希腊。先秦诸子之学可用者,唯儒法两家。汉宣帝谓汉家自有治法,以王霸道杂之。王指儒,谓宽以牧民;霸指法,谓严以察吏。此其选择,实颇合理。即王莽之变法亦然。王莽之失败,乃先秦诸子政策之失败。王莽选择于先秦诸子所定之具体方案,固不可谓之不合理矣。(其实施之手腕不足:此是另一问题。)自王莽改革失败,而学风一变,经世致用一派渐以消沉,(王符、仲长统、崔寔、徐干及晋世之葛洪等,均系实际之政论家,无复高远之理想。)不论今古学皆流为烦碎之考证,直至南北朝隋唐皆然。所谓义疏之学,其泥古而无思想,遂激起玄学之反动,在长时期之中,有思想者遂皆入于佛老,而不入于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