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附录(2)

(四)以血缘结合者曰氏,亦曰氏族。以地缘结合者曰部,亦曰部落。二者兼有,抑其结合之原因不明者,则曰部族。此后世史家习用之称号也。在古代则以血缘结合者称为姓,初行女系,后乃转为男系。男系支庶分封者则称为氏。其初盖姓别、氏别,各成一部,后乃有以地域结合者焉。孔子所概想之大同之世,盖农业共产之小社会。此等小社会盖多自给自足,故不甚相往来。其后人口日增,占地渐广,彼此渐相邻接,偶遇饥荒等灾祸,则掠夺等事起焉。即在平时,亦因交易渐多、日相稔熟,经济上关系日渐密切,终至并合为一社会焉。其建国之规操可考者,大抵有以武力征服之事。征服者择中央山险之地,筑城而居,是曰国人。(古“国”字专指都城言。)被征服者居于四面平夷之地,从事耕种,出赋(军用品)。税,(田租),服力役,是为野人。野人与国人,其初当有甚深之嫌恨,然书传无可考。盖其时代早,其时已成过去。其后,因通婚杂居等关系渐相混合也。征服之族,执政权者为贵族;不执政权者为平民。被征服者,盖社会学家所谓农奴之伦。然至国人、野人渐相混合,则平民、农奴并为一级而与贵族对立,成两阶级矣。又有奴隶,其初盖出于俘虏,其后本族之犯罪者亦为奴,徒执贱役而已。倚为生产主力之事,史无可征。其初当有之,盖亦因为时甚早,故其材料阙如也,此古代社会之阶级也。古正式之军队,盖皆国人充之。故后世相沿,充兵者,仍为居近国都之民。远于国都者非不能充兵,然仅如后世之乡兵,充保卫本地方之用而已。江永《群经补义》中有八条考此甚精审也。孔子所云小康之世,其所以获称为小康者,古之农业共产小社会,其内部组织本甚安和。虽有征服者居于其上,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如人体之寄生虫然。然社会内部良好之组织尚未尽破坏,民生其间者,除出血汗以养活征服者外,其他尚无所苦,尚克称为准健康体也。此时社会情形之可考者:(1)大多数人皆以农为业,农则行井田之制,一夫一妇佃田百亩,以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为税,地权平均。(2)农田以外之土地,古称为山泽,皆系公有。依一定之规则人人皆得使用。(3)古代生活程度低,寻常用具人人皆能自制,非有特别技术不能者,专司其事之人,其制器仍以供公用,非以谋利。此等专司制器之人,至后来则成国家所设之工官,仍非以谋利也。(4)社会内部既系公产,自无所谓交易。小商则农民于农隙为之,得利甚少。大商则系代表本团体与他团体行交易,损益皆团体负担之。如是,农人地权平均,商人亦不能牟利,社会无甚贫甚富之弊,此其所以获称为小康也。逮此等规制日渐破坏,井田废而阡陌开,山泽之地初为有政权者所封管,后乃入于企业之私人之手,(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记。)商业乃变为谋利之业,执政权者亦日益淫侈暴虐,则出小康而入于乱世矣。古代社会变迁大略如此。

(五)古所谓封建当分为二:(1)征服异部族,(A)使表示服从,(B)或更易其酋长;(2)则本族之拓殖于外者也。封国之地,盖初小而后大,其后则大者方百里。此盖当时政治上、经济上最普通之单位。至东周之世,则大国约方五百里,更大者约方千里,此等方五百里、方千里之国,盖内包方百里之政治经济单位若干,非以方五百里、方千里为一单位也。故至秦以后之世,方百里遂为县之区域,成为官治之最下级。郡县之制非始于秦,春秋战国久有之。县:(1)盖灭国而为之;(2)卿大夫之封地亦可发达而为县;(3)又有并乡聚建置者。(《史记·商君列传》。)郡本设于边荒之地,与县各别,不相统属。然:(1)郡率有兵权,以之保护县而以县之财赋供给郡,最便政权易为军权所夺,而县遂隶属于郡。(2)又郡之地稍繁荣进步,则设治亦必随之而密,因此析郡之地为县,其必附属于郡者,又势也。春秋战国时,诸国设郡多在边地,以腹地无须乎此也。秦始皇并六国,六国之民未必心服,到处须设郡镇压。故遂于全国设郡而以县隶属之。自此,郡县遂成两级之制。

(六)亚里斯多德论政制,分为(1)君主、(2)民主、(3)贵族三者。此虽不足尽后世之变,然在古代固大致如此。中国古代亦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之遗迹,如《周礼》所载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及周召二公共和行政是也。但无正式之民主、贵族政体,此则书缺有间,亦且古事遗佚,不见记载者多,不能决其必无也。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