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时间:2023-06-29 作者:吕思勉 点击:次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汉学之复古 凡违逆潮流之事,总是不能行的。古代“官师合一,政教不分”,而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发达,这也是社会进化自然的趋势。秦始皇和李斯,只因不愿人家议论他,便把一切学术,概行禁绝,这种手段,岂但过于操切而已?汉定天下以后,一切被禁的学术,都要回复过来,也是自然的趋势。 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之学,同时并盛的;到汉朝,却渐渐的独尊儒学了。这又是什么缘故?我说:这也是大势所趋。社会上的风气,免不了一动一静。当社会变动剧烈的时候,人心皇惑无主,争向各方面,寻求出路,自然容易众说并兴。经过相当的时间,寻求的心理厌倦了,大家都想认定一条路,从事于实行,当此之时,学术思想,就要渐趋于统一了。汉朝正是这个时代。统一于哪一家呢?道家之说,太觉消极;天下统一了,没有竞争,用不着法家的武健严酷;墨家的节俭,当海内富庶之时,也觉其不切于时势,而且也非统治阶级所能堪。轻刑罚,薄税敛,讲究道德伦理,儒家之学,自然最适合于时代的要求。汉武帝,便是受社会心理影响,而实行满足这要求的一个人。当汉初,讲求各种学术的人,已经渐渐的进用了。后来又除掉挟书之律,人民就都可自由研究。但这时候,还是听其自行研究而已,国家并没有加以提倡奖励。研究的人,喜欢何种学术,亦各随其性之所好,并无畸重畸轻。到武帝,听了董仲舒的话,表章六经,罢黜百家,专为治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从此,儒家在进取之途,便独占了便宜。其兴盛,自非他家之学,所可比拟了。 汉学之分类经学 儒家之学,在汉世,亦即是所谓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认为孔子所制定的。这六种,除《乐》外,其他都有经文。大约是古代的典籍,孔子把他修改、编纂过的。与经相辅而行的,还有传记。传是孔子的口说,后人笔之于书的。记则是经以外的古书,可以给经做参考的。但经的义理,仍有未能写出,而由传经的人,口授其徒的。这个在汉世仍谓之说。汉朝的经学,有今古文两派。今古文是指文字而言。古代的篆书,到汉时,已经不大通行了。通行的,是起于秦时的隶书。古人的学问,多由口耳相传,不必都有书本。这时候笔之于书,自然即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这本是当然之理,用不着别立名目。到西汉末年,有一班人,说前此经师所传的经文,有缺误之处,他们另有古本为据。这古本,自然是用古字写的。人家称这一派为古文,就称前此这一派为今文。所以今古文的名目,是古文既兴而后有的。据古文家之说,他们所得的经,比今文家所传的要多些。可是现在都没有了。文字的异同,可考见的也很少。其中大部分,还是和意义无关的。[1]所以讲汉朝人的经学,今古文文字的异同,倒还无甚关系。其重要的,倒还在于其说。古书年代久了,没有注,是不能懂得的。汉朝人去古近,对于古书的文义,比较后人,要容易通晓些;对于古代的事物和制度,自然也较后人知道的多;所以汉朝人的经注,后人很为重视。今古文家,对于经的注释,有一部分不同的,研究的人,却不可不知道经学家所以要分别今古文,就是为此。 史学 经学而外,汉代的史学和文学也很有可观。古代诸侯之国,大概都有史官。但其所记述,经秦朝人一烧,大部分都已亡灭。在汉初,只剩些片断的材料。民间传说,其不甚确实而又无条理,更不必说了。汉时的司马迁,才把一切史料,收辑起来,编成一部现存的《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古代各国的史实,都包括在里头。东汉时,班固又用其体例,专述汉朝的事情,谓之《汉书》。这种体例,后来作史的人,都沿袭他;而国家亦认用这种体例所作的历史为正史。还有一种,把一切事情,依着时间的先后编排的。这就是所谓编年体。其体例,是起于《春秋》的。东汉末,荀悦根据班固的书,用这种体例,纂成一部,谓之《汉纪》。以后用这种体例编纂的历史也不少。学者也认为次于正史体的重要史籍。 文学 文学发达的次序,韵文较散文为早。所以我国的古书,亦多有韵。这一种文字,音调未尝不美。然而和口语相去太远,未免不能达意。所以进一步,散文就要发达了。散文的发达,大约起于东周,至西汉而极盛。韵文:汉人所擅长的为赋。古代的诗,大都是四言,汉世变为五言。又因这时代,古乐渐次沦亡,汉武帝乃立了一个新声乐府,采取各地方的歌谣,按其音调,命文士为之填辞。这固然是音乐上的事,然而后来,亦有按其音调,以作韵语的,于是诗中又添出乐府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