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自己的贾法·帕纳西想探讨的究竟是什么?(2)
2023-06-15 网友提供 作者:Berger 点击:次
正是这样的一张无法被证实存在的照片,让帕纳西在这个村庄中受到了极不友好的对待,村民们最终要求帕纳西当着大家的面发誓。那张恋人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麦格芬,成了萦绕在这个村庄上空的幽灵。 摄影机不撒谎,这或许是一条普遍的“真理”。村民们之所以对那张可能存在的照片如此在意甚至愤怒,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但这种说法也仅仅是对摄影机的一种片面认识。 摄影机是会撒谎的,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1922)那样看似真实的纪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虚构的编排。从《这不是一部电影》开始,帕纳西就开始注重揭示电影自身内部的虚假。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帕纳西在打完一通电话之后,回想起他早期的作品《谁能带我回家》(The Mirror, 1997)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说:“你做的这些是在撒谎。”这句话颇具一种自反意味,它预示着帕纳西开始对电影进行某种本体上的反思。 对电影虚假本质的质疑也在《无熊之境》中得到了反映。滞留在土耳其的扎拉和她的爱人苦苦等待前往欧洲的机会,导演帕纳西和他的团队全程拍摄这对情侣的行踪。在结尾,扎拉站着摄影机前脱下了她的假发,抹掉了口红,卸下了这些似乎看起来是为电影拍摄而穿戴的伪装,向帕纳西指出了他电影的虚假。之后,愤怒的扎拉失踪,她的尸体最终被从海中打捞上来。 《无熊之境》拷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真相?”如果摄影机带来了真相,那么它会让村庄陷入流血的争斗,而如果摄影机欺骗了人们,那可能会让人如扎拉丧失生活的意义。 一张照片,一部电影,“影像”似乎为人们带来了混乱,甚至牵扯到了几个人的生命。正如一位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电影可能是具有魔力的,但在这里,他(贾法·帕纳西)提醒我们,电影也有其局限。”摄影机如此危险,村庄中的人都对镜头有所防备,以至于帕纳西遇到的老奶奶不允许他拍摄自己。 至此,我们能够发现,《无熊之境》尽管依然有着对伊朗社会的暗指和影射,但帕纳西同样利用电影来关注摄影机本身,以及其背后的伦理问题。虽然当下绝大部分评论仍旧将目光聚焦于帕纳西个人的遭遇和政治议题,但他对电影本身的反思和追问是不可忽视的。或许,只有对影像,对摄影机有这样的自觉,才能够避免电影沦为政治立场的“传声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