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自叙性视角、东亚传统教育、没有准备好的一代人【年少日记观后感】

  一、自叙性视角

  《年少日记》以回顾性的自叙视角讲述了一位青年教师幼时在传统家庭教育的期望下经历亲兄弟自杀、父母离异、恋爱、结婚、当老师、离婚的人生际遇。

自叙性视角、东亚传统教育、没有准备好的一代人【年少日记观后感】

  日记这一载体记录的是年少时被父亲逼着学钢琴、棍棒施暴的心路历程,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几十余年过去,学业压力下负重感越来越严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始终无法疏解,不仅难以向父母倾诉,更害怕被老师、同学知道。就像影中的班长、蛋糕,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大大小小的秘密,被虐待、霸凌,产生轻生跳楼的念头。以前是日记,现在是作文,或许文字能愈合伤疤、带走青春的烦恼。

  导演十分巧妙地运用蒙太奇,将童年哥哥的学习生活与成为教师后的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让观众误以为哥哥健康长大,成为他儿时渴望的“有用的人”。后以哥哥的遗照揭露残酷的真相,荧幕上的实际是活在内疚与自责中的弟弟,葬礼后母亲离开,他与父亲之间也产生难以溶解的隔阂,甚至于在父亲病危之际也不甚关心。

  因为他内心认为造成哥哥自杀的直接推手是家庭的严苛与自己的忽视,在长大之后他选择性地忘记哥哥的存在,直至一篇轻生作文的出现,一段幼时不愿开启的记忆又痛苦般浮现,多么熟悉的口吻,唯有找到作文主人,制止这一切的发生,才能弥补自己的过错,找到心灵的慰藉。很可惜,这一条支线导演以几个无声地劝慰学生的镜头结束,显得虎头蛇尾、头重脚轻。

  二、棍棒教育对家庭的反噬

  从教师沉湎于妻子离去的伤痛,到父亲风烛残年、病痛缠身,两人相视无言,不难看出,导演对东亚望子成龙式传统教育的谴责。钢琴、功课,将自己的期望如炸药般绑在子女身上,丝毫不考虑他们是否快乐幸福。对于哥哥来说,一旦父亲对他不再施以拳脚,而是浓浓的失望,哥哥的世界就真的崩塌了,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原以为快乐的漫画家为什么选择自杀?连唯一在乎自己的陈老师也被父亲解雇,家庭的孤立感、弟弟面对拥抱时的冷漠让他失落,漫画家的死亡让他对未来失去信心,还有学校老师、同学的无情嘲弄、取笑,或许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才是最好的选择?

  一条生命的逝去,导致母亲出走、父子之间关系冷淡,父亲一生也蒙上阴影,如附骨之疽。

  三、迟迟没有准备好的一代人

  影中经常出现“ready”一词,愚钝的哥哥常常因为没有准备好而遭遇父亲的打骂,用错英文单词、喊错校长姓氏、课上睡觉、钢琴曲没有弹好,所以他只能反复对父母亲说着“对唔住”,这种迟钝后来也附着在弟弟身上,没有准备好当老师而自认为不够了解学生,没有准备好当父亲而陷入婚姻困境。这一代人,面对多元化的人生选择,往往陷入无法适从的境遇,既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又容易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承受不住、堕落放逐。弟弟在哥哥死后,前后变化之大,他不再以父亲的标准为人生的目标,以为照着哥哥的期许成为一名能关心、鼓励学生的老师,却还是不了解自己学生遭遇的霸凌、外号背后的真相。

  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使得这部片子虽然凝重却不乏温情,首映过程中,能听见一些男性观众擤鼻涕,可见情感穿透力。虽不能达到《岁月神偷》的高度,但也为日暮的香港电影市场注入一针强心针!



    作品集年少日记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