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的礼物观后感】(2)

  母亲为何要送那些过时且不合自己心意的礼物?为何缺席了自己的人生?也被彻底撕开。

  原来,妈妈并不是去出差,而是因为在产检中,发现自己患上了恶性肿瘤。

  为人母的喜悦与死亡的悲恸,同时向她袭来,两股极端的力量在身体中交汇,在普通人和妈妈的身份之间,她选择了做妈妈。

  噩耗突如其来,她最想确认的不是还能活多久,而是:“我能看到我女儿吗?”

  每次谈到女儿,艾丽莎的心中都满是期待——

  遗传自己的金发;

  眼睛要像爸爸;

  个性最好乐观积极,内心坚强一点更好,最重要的是有内在美……

  而那些又蠢又过时的礼物,是妈妈竭尽全力,燃烧了最后的光亮,为女儿送来的“妈妈的爱”。

  妈妈争分夺秒为女儿挑选了十八件礼物,用这样的方式来陪伴安娜,直到她成年。

  非常有意思的是,妈妈的礼物,很多都是安娜的主意。

  七岁那年的游泳课礼物,正是艾丽莎看到安娜游泳的样子后决定买下的。

  和母亲一起挑选礼物的过程,是安娜和原生家庭的和解。

  安娜讨厌钢琴,但看到妈妈在琴行摸琴键时的表情,她忽然理解了那个礼物,回到现实生活后,她甚至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弹了一下。

  她读懂了父亲的担当,他明明对妻子的死,无法释怀,但仍会装作开心的样子,为安娜庆祝生日。

  只因为,那是艾丽莎希望看到的样子。只因为,他是爸爸。

  影片中有一幕,安娜潜入水中,亲吻了妈妈的大肚子,与还未出生的自己说你好。

  那一刻,我眼泪模糊。

  安娜有那么多恨,但那些恨的内核,其实是无法原谅自己。

  原来,自己的出生,没有杀死母亲。原来,母亲是那么期盼她的到来,她是母亲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道闪亮的光,照亮了她灰暗的末路。

  安娜,是命运为母亲安排的,最好的礼物。

03

  戴锦华教授在采访中,曾经谈到母女关系,她直接承认“我不想变成我妈妈”,但却最终与妈妈相守了33年。

  妈妈离开的那一刻,她忽然发现自己丧失了所有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女儿,不再是一个在爱的重压、爱的羁绊、爱的牵系当中生活的人,因此倍感失落。

  在我看来,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去形容,一定是“羁绊”,而非“亲密”。

  《妈妈的礼物》中,安娜和艾丽莎都不是对方眼中理想的妈妈或女儿。

  艾丽莎美丽、善良、隐忍,几乎是所有传统女性的标杆。

  她在生命的尽头,坚持工作,为陌生人找工作;

  会在丈夫有比赛的时候,隐瞒自己的病情,只为顾全大局。得知自己患癌症的当天,她把病历单扔进抽屉。

  她从不麻烦别人,哪怕怀孕和癌症同时到来,也仍要坚持“我可以”。

  安娜不想成为艾丽莎,她太紧绷了,太疲惫了,压力那么大,却从不能表露。

  和一个完美的妈妈相比,她更喜欢看到妈妈轻松的笑容。

  那个和她一起炸苹果片的平凡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

  不想成为妈妈,不是因为不爱妈妈,而是因为太爱。

  妈妈的艰辛和痛苦,她感同身受了,才活成了反面。

  妈妈是女儿的一个参照,在漫漫人生路上,做了那个先蹚水过河的人,如此,才有了活出自己的女儿。

  安娜呢?艾丽莎一定不会想到,她的女儿长大后,会吸烟、喝酒、怼天怼地、离家出走......

  甚至连她的模样,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但她们依然彼此依恋,不停地为对方考虑。

  影片最催泪的那一幕,是母亲躺在手术台上,临时要了纸和笔,给女儿写信,她热泪盈眶,表情里全是喜悦。

  悲的是生命即将结束,喜的是女儿要出生。

  提笔的那一刻,她写下:亲爱的安娜。

  母亲认出了她,更欣然接受了她——一个几乎和她想象中,完全相反的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的礼物”,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礼物已经不再稀有,但看完电影,我们才更明白,艾丽莎的礼物,分量究竟有多重。

  她承载着母爱,更诠释了妈妈在病魔面前,拼尽全力的样子。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母亲节要到了,所有温柔的祝福,都不及我们对母亲的爱的三万分之一。

  我真心建议大家带上妈妈,带上孩子去影院看看《妈妈的礼物》,它是一场双向的告白,是我们理解母亲、成为母亲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作品集妈妈的礼物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