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大象,勇敢走出去【大象男孩观后感】
2023-04-15 网友提供 作者:AlanX 点击:次
看到以农场小镇为背景的电影《大象男孩》,总会很容易想起另外两部同类型题材的电影《上帝之国》与《断背山》。电影整体的格调与《上帝之国》很相似,优美的农场自然风光、清新舒缓的画面风格与情感表达,仿佛在这样的美景之下爱情就该如此简单动人。而电影的背景设定则和《断背山》更为相似,即主人公所身处的小镇是恐同歧视的重灾区,这一社会背景其实也是波兰近段时间社会恐同情绪高涨的真实写照,甚至在电影中的新闻播报中也有所提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发掘出内心的自我,又如何以同志身份生活,便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内容。
被迫离乡后的重回故里 在谈论本片的主人公巴特克之前,我想先聊一下片中的另一位主角——达维徳。从电影中巴特克与他母亲和与达维徳的谈话中可以一窥达维徳在这个小镇的过去,也能找到小镇居民对他的看法。 达维徳原本和父母一起生活在这个小镇上,10岁那年他的母亲因为为了救他而不幸溺水身亡,而他的父亲当时在岸边醉得不省人事根本没有发觉。他的父亲从此变成酒鬼,不时将母亲的死责备到他身上。而后来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同性恋倾向,于是试图让他“改正”过来,直到有一天他离开了这片土地。 虽然电影没有讲到那段时间里他发生了什么,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之所以离乡一定情非本愿而是不得已为之。在之后的十五年里他从没有回来过,小镇里的流言却也从未消停,小镇上的许多人说是他离开了自己的父亲,而让自己的父亲孤独终老,但没有人曾想过当初是谁抛弃了这个孩子,让他在年少时不得不流落街头。 本是父亲酗酒不负责任,在儿子的特殊身份下,那个不负责任的名头却落到了他自己身上。这样的故里显然不值得留恋,而达维徳此次重回故里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他在处理家事的同时还要凭一己之力抵挡身边的流言与议论。 从留下来到走出去 本片的主人公巴特克在小镇的生活可谓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遇见达维徳之前,他本想留在这个小镇上靠自己的农场为生,并在母亲表达想把农场卖掉的想法时极力反对。这样的想法一直存在于他的脑海里,甚至是和达维徳相处时也曾提出让他和自己一起留在小镇上经营农场。然而当巴特克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整个小镇对达维徳的不友好情绪和严重的恐同歧视时,他开始逐渐明白这个小镇也将不再有他的容身之地,离开这里走出去是他唯一可行的选择。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巴特克的选择,那就是家庭责任感。从一开始巴特克就肩负着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既要关照逐渐老去的母亲,又要每天干农场里的活,还要去酒吧打工挣钱,他很少有时间去关心自己。而达维徳的出现改变了巴特克的生活,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达维徳逐渐成为巴特克情感的宣泄口,让巴特克第一次体会到有人可以依靠的感觉。 巴特克是一个情绪非常内敛的人,在平时也很少露出笑容,而他却在和达维徳相处之后难得地笑了,可见达维徳给他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带来了一丝慰藉与快乐,这样的情感也最终支持着巴特克追随达维徳的脚步走出了这个小镇。 最后,回到电影的片名“大象”,其实我最初看完这部电影很好奇导演为什么会将电影中仅提到过几次的一个意象作为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就此问题询问了本片的导演Kamil Krawczycki并得到了导演的积极回复。导演表示: 我使用‘大象’这个意象来比喻与众不同的人/物。 电影中的那位女士想要全力支持巴特克,但她又没有勇气说出‘同性恋’这个词,于是她选择了这种看似奇怪而滑稽的表述:‘对于我而言,你甚至可以是一头大象’。而这句话意味着无论巴特克的身份如何她都会爱着他,‘大象‘在此情景下意味着接纳。 之后她发现她自己身边正好有一只瓷大象,于是把它送给了他,因为它是幸运的象征。在影片最后,巴特克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再次发现了这只瓷大象,这让他觉得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以,“大象”不仅是巴特克与达维徳的缩影,也反映出恐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虽然他们因为自己的身份受到歧视,但他们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勇敢地爱着彼此,并坚强地生活下去,就像达维徳在歌中唱到的那样: 我想整夜跳舞 和你一起 我不会让你离开 一步也不会 我痴痴地等你 以便你拥我入怀 而现在你 明白了一切 我想整夜跳舞 和你一起 让他们盯着我们 他们又能如何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 你也深爱我 就让我们惹恼他们 然后整夜跳舞 因为人生多么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