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最后的经典爱情神话(3)
2023-04-13 网友提供 作者:重木 点击:次
由此我们会发现,在当下,两性之爱已经失去了曾经被赋予的象征自由、反抗和超越性的意涵,反而渐渐成为一种颇具束缚的关系。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在“浪漫爱”的玫瑰色之下隐藏的性别等级以及由此塑造的各种刻板印象,都让她们产生警惕。 《泰坦尼克号》失去魅力了吗? 浪漫爱——像珍妮斯·拉德威在其《阅读浪漫小说》中指出的——似乎不再能为女性提供某种情感的补偿与慰藉,它们内含的父权制结构被揭露,从而在现代文学和影视文化中被要求重新组合与创作。也正因此,高寒凝在其《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中指出,传统的“罗曼蒂克1.0”——“浪漫爱”模式——正渐渐地被“罗曼蒂克2.0”取代。前者主要发生在传统的骑士文学、言情小说与影视剧中,而后者则主要产生在当代的互联网文学、影视与追星中,因此其重要的特征便是“虚拟性”:一个“虚拟化身”与另一个“虚拟化身”的虚拟亲密关系。 《阅读浪漫小说》,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译者: 胡淑陈,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20年7月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泰坦尼克号》似乎正在失去其魅力,对于一个发生在悬浮的、封闭空间中的“纯爱”的认同感在逐渐下降,因为其内在的困境始终未能解决。“爱”的复杂性被忽略,而“爱”的社会性也被模糊处理。但即使如此,我们却依旧会发现,“浪漫爱”的模式始终不可能彻底泯灭,并且在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中,从各类古偶、仙侠和言情剧,到耽美等网络文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旧继承和发扬着“浪漫爱”的精神与故事模式。 由此或许也才能再次显现出《泰坦尼克号》的伟大以及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它抓住了个体这一特殊的普遍性对于“浪漫爱”的渴望心理,以及通过这一亲密关系与他人产生联结。仅仅只是这一希望本身,就已经能够让它在人类的历史中穿越时空,而无论世界变得如何。 或许就如《泰坦尼克号》那首经典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所言明的,无论世事多么艰难、世界如何变化,对于遭遇着不幸或绝望的个体,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都会渴望那样一次决绝、热烈且永恒的爱情。 我们知道(know)什么和我们感受到(feel)什么是两回事,纵然伴随着社会变化和观念变迁我们批评《泰坦尼克号》中的种种问题与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或许永远会是人类最大的“短板”,而也恰恰是这个裂缝的存在,才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人活着意味着什么。《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故事就是这条裂缝,而“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