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看宇宙探索,想人间指南【宇宙探索编辑部观后感】

  电影中关于宇宙的部分,讲的人已经太多了,想谈谈和编辑有关的点。

  第一次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电影名字的时候,便想起了多年前看《编辑部的故事》的惊鸿一瞥,“宇宙探索编辑部”与“人间指南编辑部”,两个牌子近在咫尺,好似遥远的草蛇灰线,埋下一些未来故事的伏笔。

看宇宙探索,想人间指南【宇宙探索编辑部观后感】

  我不知道这种巧合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从电影开场充满年代感的编辑采访和编辑部陈设来看,我愿意相信编剧选择编辑去探索宇宙的一些不尽之意。好像编辑这个职业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落后于时代的人,尤其是纸质书编辑,诸多特殊性导致它没办法进化为和时代更为贴合的职业,这种隔膜感在电影中体现强烈。当唐志军想要向提供赞助的阿波罗公司解释太阳神的含义时,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和不以为意。编辑咬文嚼字和刨根问底的职业病在商业运作时的不求甚解前,似乎不值一提。

  其实这种职业危机感是早有预兆的,即便是上世纪末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里面描述的《人间指南》刊物也面临着出版的危机,一开始是纸质刊物之间激烈的内卷,当时代的车轮、互联网的浪潮涌过,则演变为悄无声音的退场。

  这种落寞感让人更加怀念一种热闹和属于文艺的争鸣,正如很多作家所怀念的八九十年代一样,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编辑部的故事》中尽管编辑们性格各异,但对于杂志的热爱是一致的,以五花八门的方式殊途同归为发展杂志而努力着,编辑部里插科打诨的氛围、同事之间油腔滑调的调侃以及电影中字字珠玑的台词都成为一种时代的共鸣。然而无可奈何之处很多,有些故事一旦时代过去了,色彩也就淡褪。2013年吕丽萍饰演的戈玲参演的《新编辑部故事》,讲述二十年岁月过去后,《人间指南》杂志的更新换代和生死存亡,可惜豆瓣只有5.3的分数,除却剧本的问题,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去叙述编辑部中的琐事,在今天似乎很难得到共鸣了。

  个中原因,似乎能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得到答案。

  电影一开始低沉的基调,压抑的气氛,被失落感所覆盖的生活困窘者自白……编辑部里面关不上的窗子,坏了的暖气,交不起的电费,被卖掉的宇航员服装……虽然斑驳的影像和泛黄的锦旗记录下了《宇宙探索》杂志的黄金时代,但是在今天,一些探索和冒险精神似乎成为了堂吉诃德似的笑柄。

  被锁在宇航服中差点窒息的唐志军从天空中缓缓飞过;宇宙功德箱中投入520元可以买走外星人腿骨;头戴铝锅接收外星人传递信号……诸如此类的荒诞与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遥相呼应,电影通过一种虚构和现实结合的方式呈现,哀而不伤地叙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探索宇宙的历程,电影中糅合了纪录片、公路片、神话元素、科幻元素等,但却恰到好处地控制了电影节奏,使得电影给人一种平静感,一些地方的跳切确实令人费解,但没有剧烈的生硬感和用力过猛。总之观看电影就像翻阅一本艰深的现代派小说一样,它有些意识流、黑色幽默和象征的东西夹杂在里面,需要一些消耗耐心,以及困倦感。

  纳博科夫曾经评论《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故事,“要想在这里找到现实的事实体现——平平常常的感情、众所周知的芸芸众生、普普通通的人间世事,那将是徒劳的。因为一部虚构作品的细节越是生动、越是新鲜,它离所谓的‘现实生活’就越远。”我想这个评价也很适用于《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是一个和宇宙探索的西西弗斯有关的故事,许多微妙的情感就像狮子身上落满麻雀、骑着毛驴放肆大笑、山洞口的背影……得鱼忘筌,意在言外。

  这部电影所获得的成功对于徘徊在山穷水尽之处的理想主义者就好像某种柳暗花明,编辑群体可能也身处其中,一些悲哀的色调和不合时宜的尝试混成五味杂陈的观影感受。因为也许纸质书和世界的距离就像编辑竭尽全力探索的宇宙。在疏离现实的内心探索后,宇宙探索人也终究会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在提到去世的女儿时,唐志军不禁泪流满面,追寻之后的落地感同等重要。由此我会怀念《人间指南》的故事,一群人关于现实生活喜怒哀乐的嬉笑怒骂,一些不复再来的黄金时代。就像同样出自葛优的那句不动声色却深沉的经典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作品集宇宙探索编辑部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