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模仿犯:一些吐槽(剧透讨论)

  一些吐槽,带严重剧透。

  有让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对。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着玩的。

  从断掌案引出一宗旧案,再到发展成无目的连环杀人。检察官从案件遗留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抓住真凶…了吗?

模仿犯:一些吐槽(剧透讨论)

  焦点不明,推进生硬是我认为《模仿犯》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我曾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推理类作品中,对于推理的呈现往往像是在开篇中公园提到:从不确定的情况中,找到特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作者能通过操纵笔下的凶手,设计出一条完整的线索链,带领侦探和观众的视角,不至于漫无目的,大海捞针。观众也能参与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从公园断掌的拇指脱臼,到旧案中找到同样拇指脱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发地,老宅的房门被打开,开启下一宗案件的线索。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线索。

  但是,当案情继续发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继续出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KINK酒吧时,推理戛然而止。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们?他们和前面案件的关联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筹莫展,凶手(作者)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却让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们像勇哥一样,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闹事,期待凶手在哪天大发慈悲,自投罗网。

  连环杀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过的事,但为什么连环杀人?往往这个才是同类作品的重点。凶手通常存在某种犯案的规律,找到规律,在凶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凶手,这是同类作品中对故事铺开的呈现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颖,凶手需要完成这种手法,他需要什么条件?

  也可能是价值观的讨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对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认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原生家庭?女性?流量?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话题一个一个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团,他好像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有讨论。焦点的丢失,让我对后续的剧情也失去了兴趣。(出于来都来了的想法,最后还是看完了)

  他偏偏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题的关键,从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变成了——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尽管剧集中有心理学博士的权威加持,对凶手的性格画像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隐藏的个性,再清晰,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凶手主动揭露,告诉我们,每一个嫌疑人真实的一面。剧情推进,也由侦探带领观众层层挖掘,到我们束手无策,等待作者开估。

  推进生硬的问题也就此暴露。最后的结局对于我而言已经毫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告诉我凶手是舅舅我也不会奇怪了。



    作品集模仿犯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