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全文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一章
革命的记忆、未必成功的新征程
京汉路、兰新路、昌吉、乌苏、赛里木湖
刻骨铭心的地图
大轿车在乌伊公路上行驶,在油光光的沥青路面上,长途汽车全速前进。厚厚的窗玻璃咯哒咯哒地震响。马达发出轰隆轰隆,并时而传出一种哒哒哒的类似机枪点射的响声。气压泵一时发出随着踩闸而放气的声音,一时又发出咣咣咣咣抽气和压缩空气的声音。橡胶轮胎沙沙沙地驶过地面。每五十米一个的标着顺序的号数的电线杆和每公里一个的石头里程碑时而从车窗旁飞驰而过。近处的地面向后迅疾飞去,而远处的田野、树林、地平线似乎在随着车缓缓前进,这样,大地在旋转,从左侧车窗望去,顺时针,从右侧车窗望去,是逆时针方向。随着路面的升降,乘客似乎时而被抬起,时而又被抛了下来。新疆地域辽阔、城乡分散,解放前主要靠骑马和骆驼,解放后才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汽车,是新疆境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在全国的少数几个省区,才能像在新疆这样获得一连多少天公路旅行的生活体验。
和一般长途旅行的旅客惯常的倦意、无聊、焦躁地盼望目的地的早日到达的神态不同,这个车上的乘客全部是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他们穿着差不多一样的半新黄军大衣,时而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交谈;时而互相啦啦着表演节目、唱戏、唱歌、学口技;时而由一个人打拍子,领着大家齐声引吭高歌。他们的响亮、整齐、快乐的歌声压倒了高速行进的汽车里里外外所发出的一切的声音,改变了玻璃的震动频率。他们是最近才组成的新的战斗集体,他们是来自乌鲁木齐的自治区一级各机关单位的社教干部,要到伊犁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尹队长,来一个!尹队长,来一个!”叫得最凶的是几个维、哈族的年轻人。尽管他们的声音盖过了一切,有一个维吾尔青年仍然觉得“来一个”这三个字未必能说清他的要求。他又大声用半通不通的汉语喊道:
“尹队长,一个最好的歌子给一下!”
坐在车门边的尹队长——他的名字是尹中信,今年四十二岁,中高身材,方宽脸庞,短而浓的眉毛一点也不肯弯曲,嘴角上的线条显得刚毅而且严厉。但是,他的目光是柔和的,使他严肃中有一种和蔼而宽宏的神采。按照他的职务,机关本来是派了越野小汽车来送他的(有些人非常重视这个小汽车,认为它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是取得尊敬和优待的源泉),但是他谢绝了这样的照顾,宁愿和他的工作队员坐在一起。当然,他也还有一点特殊化,那就是,别人穿的大衣是棉的,而他穿了一件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的皮大衣——那是四八年强攻临汾的战役中缴获的战利品,经过了一个后来在朝鲜牺牲了的老战友的手,最后穿到了他的身上。
他不能辜负兄弟民族的青年人的盛情。他唱了一个抗日时期山西老区的民歌:
八路军打日本,真厉得儿害唉哟,
老百姓慰劳,理应该……
他很生气,简直还有点惊奇和伤心,声带像是旁人的,根本不听他的指挥,自行发出一种拉锯似的声音,而且嗓子里好像堵住了棉花,放不出声音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和青年人一起唱歌了……一九三九年,他十七岁的时候,还一度在八路军的文工队里当过演员呢!
谁知道,他的歌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而且不得不在一再的要求下又去起用那副废弛了的歌喉。他唱道: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
天气那个虽冷心里热……
显然,不可能有什么人听得出尹中信曾经是个会唱歌子的人。他的声音平板、嘶哑,调子和节拍都不那么准确了。但是,不知道是由于他的感情的真挚,是由于那曲调的纯朴,还是由于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集训期间他所赢得的威信,他的歌声感动了大家。掌声以后好一会儿没有人出声,连汽车的轰鸣和喘息也压低了声响,似乎谁也不愿意打破这两支歌所唤起的庄严而有些激动的情绪。
四面八方聚在一起的战友。漫长的道路。互相啦啦着唱歌。掌声、笑声。深情的眼睛。这使尹中信回忆起开始渐渐地显得遥远起来了的战争年代:行军、又是行军。素不相识的人们被“同志”这个称号联结在一起。邂逅和分手。“哪部分的?”“我就是政委”……上下级亲密无间的关系,担架队。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也要求停下来听一听“毙、伤、俘敌军名,全歼部,一举解放”的战报……只有在最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感召下,为了一个最崇高的目的而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战士,才体验过这种明朗深挚的战斗友谊,才懂得行军路上相互啦啦着唱歌的伟大意义。唱在一起、笑在一起的人们,将在战场上冲锋在一起、流血在一起、胜利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