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终于有部绝版好片,拍出这华语武侠第一宗师【大侠胡金铨观后感】

  《师父》的导演徐浩峰曾在其影评集《刀与星辰》中说到:

  “大众娱乐时代的一个特征是,宣传替代理论。有宣传语是‘每一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最终要以一部武侠片来检验’。”

终于有部绝版好片,拍出这华语武侠第一宗师【大侠胡金铨观后感】

  的确如此,当中国电影历经百年沧桑,我们回望历史,并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上,审视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进程时,

  武侠电影应该是如今华语电影中最具有全球市场价值的类型电影。

  武侠电影,通俗一点说,是既有“武”又有“侠”的电影。

  具体讲,武侠电影是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并且以塑造体现中国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为主的类型电影。

  如果我们试图在当下的武侠片中寻找一丝共性,那么我们始终离不开他——

  大侠胡金铨导演: 林靖杰主演: 胡金铨/ 徐枫/ 石隽/ 吴宇森/ 徐克类型: 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2022-10-21(中国台湾) / 2022-01-23(台湾电影视听学院)片长: 220分钟又名: The King of Wuxia

  这是胡金铨去世26年后关于他的第一部官方纪录片,堪称“绝版”。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8.8,飙升本周新片口碑榜第一名。

  胡金铨出生于清末的官绅之家,父亲是留学日本的新派知识分子,母亲是国画家。

  处在巨变的时代和社会的上层,使他有可能从小接受纵贯古今、融通中西的启蒙教育,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的广泛影响,

  并在他走向电影之路并最终成为武侠电影一代宗师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9年,由于内战局势,以及胡金铨家中背景的敏感,他的父母便想方设法把胡金铨送到了香港来。

  刚来到香港的胡金铨不会说广东话,一个人蜷缩在公寓,甚至还被人骗过钱。

  后来他来到印刷厂做校对,本以为是份美差,不曾想校对的竟是电话簿。

  靠微薄的薪资维持生计的胡金铨,不久后便被辞退了。

  胡金铨经人介绍下,与同来自内地的几人结成了兄弟,

  胡金铨年纪最小,排行老七。

  1951年,下岗后的胡金铨经二哥蒋光超介绍,在龙马电影公司获得了一份差事,为电影拍摄绘制布景。

  胡金铨懂得绘画却不懂电影,几经磨炼后,第一次“触电”还是以被辞退而告终。

  后来又由李翰祥介绍,他还去做了演员。

  当时李翰祥和严俊都还在永华公司,用兄弟班名义拍片,片名叫《吃耳光的人》。

  当时缺一位演十二、三岁的不良少年的演员,是片中林黛的弟弟,童星不适合,少年演员不好找。

  李翰祥想到好友胡金栓,个子矮小,虽已岁,但可以冒充。

  虽然胡金铨曾研读过类似“演员修养”之类的书,但没有舞台剧的经验,也没有实际拍过电影,刚开始有些担心,经李翰祥一再鼓励,终于鼓起勇气去试镜,

  严俊导演还亲自示范了一次演出。果然,胡金铨第一次演戏就很自然,也看不出他是一位二十二岁的青年。

  随后,他便以“金铨”为艺名,参加了《金凤》、《有口难言》等多部电影的演出。

  1951年到1966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胡金铨凭借其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竭尽其所有的能力刻苦、勤奋地研习电影艺术。

  直到1966年《大醉侠》的面世,这是胡金铨沉淀了十余年的结果,也是中国新武侠片一个起点,从此武侠片才跳出传统的慢节奏和缺乏魄力的老套。

  武侠片以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第一次商业浪潮为滥觞,但其中《火烧红莲寺》、《王氏四侠》等大都是些吸引观众目光的奇观展示,并不具备所谓“侠”义。

  而《大醉侠》凭借着快动作快节奏的摄影剪接、紧密编织,借着武打冲刺,展现动态的优美、民间传奇的谐趣,

  表现出“一种融合中国武术、日本宫本武藏电影、中国京剧美学与精准电影的摄影与剪接的崭新影像”,为武侠风格开辟了新纪元。

  《大醉侠》能够一鸣惊人,获得后来世人极高的赞誉,甚至成为中国新武侠电影创作的一个起点,

  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以前没有人讲过的故事,而在于导演本人对这个武侠故事所作的新的叙述手法和该片所表现出来的新形式。

  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之中故意用写意的拍摄方法进行渲染,使得影片中的环境氛围变成一种亦实亦虚的假定情境。

  胡金铨曾经说过,“电影里的影像重于一切,如果花时间解说剧情,会忽略了风格的表现”。



作品集大侠胡金铨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