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的B面,无需拯救的鲸落(2)
2023-03-17 网友提供 作者:谢尔曼 点击:次
他无需拯救。 故事的结尾,年轻的神父接过鹅毛笔,成为了萨德的继任者。 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鹅毛笔”和情色文学,都象征着个体对王权和宗教的反叛。 政治、宗教、科(医)学、理性形成合谋,成了钳制人性的庞大机器。 二百年过去,情况有了好转,但问题却从另一个方向重新回到面前: 当现代的虚无感来临,人们再次目光向外,向宗教和其他外力求救。 创作者们再次拿起鹅毛笔,做出了回应。新作品不再有大革命的惊涛骇浪,而是静水流深,克制含蓄。 伍迪·艾伦在他多个作品中,反复对宗教传统进行了戏谑嘲弄。 如《汉娜姐妹》,老头子自己出演的一条副线,在被诊断绝症后失去了方向,于是整出戏里,他不停地跳跃在各个宗教之间。 首先(众所周知的),离开他嫌弃的原生家庭犹太教;转到天主教后,发现这儿也给不出答案;后又去碰瓷佛教、印度教……当神职人员问到:你为啥要改信这个?他答: ……我总得信点什么吧。 作为创作者的心声自然是:你什么都不必信。你无需拯救。 科恩兄弟也有类似的题材。 《严肃的男人》,和《汉娜姐妹》同样的黑色幽默,还有高度类似的结构:主线讲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崩坏,副线讲主人公不断向宗教寻求答案。 事业不顺、妻子不忠、儿女不孝。男主焦头烂额,求助于不同的犹太牧师拉比,谁知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甚至撼动了他的母胎信仰。 结尾,一切问题仍被悬置,台风在狂卷,但人心里反而得到片刻安宁。 太过严肃的人生追问,只会加剧存在的虚无。 主题重现:你还是无人能救,也无需拯救。 ···相比《鹅毛笔》、伍迪·艾伦和科恩兄弟,《鲸》进一步向内了,“躺平”了。 主人公查理干脆不再寻求答案。他的抗争方式,是不抗争,是不参与。 它不像《三块广告牌》,你害了我家人,我得弄死你。他是,我不理你这套系统,我放弃,离场,解脱,这总可以吧? 可看完全片你会发现,他躺了,又没完全躺。 就像他说的: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他人。 这样一部绝望的《鲸》,其离场感,却并不是漆黑一片。鲸没有白死,它剥离一切沉入海底,最后留给了世界一抹光亮。 作为对抗人生变故和群体胁迫的武器,查理在厚厚的脂肪下保有的唯一执念,是真诚,是作为一个人的真心、真性情。 他要人们真正自由地说话,真挚地面对他人的异端、内心的欲念。 他告诉网课的学生们:去他妈的论文,你们就给我写点诚恳的东西。 最后一课上,他打开摄像头,终于袒露给学生们这幅丑陋的皮囊,并说:什么都不重要,你们这些真诚的、迷人的心声最重要。 说罢砸烂电脑,仿佛摇滚舞台上的告别演出。 他鼓励女儿写内心最真的想法,视她儿时的一篇小作文如命——多年前,女儿仿佛就看透了《白鲸》这本书的真义,并学着由此反观自己的生活。 临死前最后一幕,查理引导女儿读出她这篇曾经的作文,要她珍惜当下,真诚地生活下去。 这也是他对小传教士讲述的真爱历程。也是萨德侯爵写下的情色诗篇。 这也是鲸落后,留给这片黑暗深海的最后的养料。 关于结尾的一处开放讨论——圣光拂面,离地飞升——有人说,这个最坚定的无神论者,最终还是奔向了天堂。 我的理解是,门开后的光亮,是来自查理内心的人性之光;他飞升后的去处,是自己美好的回忆,是其作为一个个体,永恒的精神家园。 最后我们回到主演布兰登·费舍身上。 他从好莱坞一线坠落,历经人生起伏,和《鲸》里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人生共振。 奥斯卡领奖致辞的最后,费舍哽咽着说: 朝着光的方向走 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这就是打在查理脸上的,作为全篇情绪出口、唯一一抹亮色的,那道光。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