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划桨
2023-03-08 网友提供 作者:范选华 点击:次
跟大多数扬中人一样,我有一个不大也不算小的家族,这个家族历经磨难,开枝散叶,顽强成长。如今,父辈们大多故去,子侄小辈们也纷纷离开扬中这片故土,成家立业。无论孩子们走多远,家还在永胜,用奋斗改变人生的家风永存!
父亲如在世,岁将八旬。跟许许多多同辈的扬中人一样,父亲家境贫寒,识字不多,唯有刨土啃泥,辛苦劳作。父亲姊妹五个,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排行最小的他近似于孤儿,八岁那年爷爷过世,十岁奶奶没了,父亲的叔叔(我们叫他和姥姥)没有子嗣,收留了他。父亲兄弟三人为十里八乡所熟识,源于他们的勤劳坚忍,忠厚善良。依稀记得,大伯是做机匠织布的,二伯小名"模范",人家都叫父亲"小模范".得名"模范",是褒是贬至今不得而知,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倒是有口皆碑的。记事时,大伯家就是小埭上为数不多的砖瓦房,这房子是大伯一家"省"出来的,作为"传家宝",这"省"代代相传,堂哥堂嫂如今在广州还是"算计"着过日子。二伯起五更、爬半夜,钓虾子、打树根,用自己的双手硬是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养活了两个儿子,年近七旬依然不休,拉板车收酒瓶。父亲的做事吃力是出了名的,母亲有时"怨报"他,做集体的事比自家尽力,帮别人家的忙比哪个都费心。清晰记得,为了生计,父母亲去联合乡挑过氨水,到新坝镇拖过橡胶,跨江丹徒寻草积肥,那时他们全靠双脚走路,脚板上的血泡至今仍印在我的心上。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我的母亲,分田到户那年右手被老虎机轧断,她用左手和父亲顽强地撑起这个家,艰辛操持三十年,与命运抗争半辈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无尽的思念,更有无穷的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话,"不读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农民出身的父母告诫我,我们这样的家庭,只有念书才有出路!堂哥选福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生,毕业回乡后到村里电镀厂做了技术员,后来当上了厂长,选上了村委会主任。这辈子没能念大学,他老觉得遗憾,尽管如此,那时的高中生在我们看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大学生是凤毛麟角。七、八十年代,我们村耳熟能详的大学生是李巧英,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发奋,赴美深造。乡亲们口口相传的夸赞,父辈们眼中流露的羡意,都告诉我,读书当学李巧英!其实,读书我有自己的小目标,就是得奖争第一。三年级参加了一个知识竞赛,奖品是用红绳子扎起来的十本本子,带着墨香盖着红印,和姥姥拿着这捆本子在大队厂那"炫耀"了半天,"从小一看,到老一半",大致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会有出息。寒窗苦读,十年磨剑,我没有辜负长辈们的期望,成为这个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和姥姥在大队厂那逢人就说我家出了"状元".大学毕业,人生翻开了第二个篇章!二十余年的工作,三行字的简历,充满了酸甜苦辣,饱尝了炎凉冷暖,既有打拼的艰辛,更多人生的历练,既有挫败的落寞,更多事成的欢欣。半辈子已过,经历种种,转眼也到了"向后转"的年龄,盘点这辈子,我留下了什么?资产寥寥,功名寂寂。在孩子们看来,值得点赞的,是不怕苦、不畏难的精气神和勤勉工作、踏实做事的作风!这也是祖辈留给我们,我们必须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 克难而进、努力向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孩子们从田野乡间走来,用学业和事业默默践行这一家训。小一辈中,最大的是公俊,从小成绩就好,河海大学毕业后保送本校研究生,经过多年打拼,已经升任南京中交浦滨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老二俊勇,矿大王牌专业毕业,去了无锡一家外资企业,如今已是公司部门主管。我家丫头最小,今年刚从英国利兹大学商务传媒专业研究生毕业,是我们这个家族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喝过"洋墨水"的人。孩子们的人生才刚开篇,要走的路还很长。我相信,传承勤勉努力、务实进取的家族精神,孩子们的前程定会更美好,孩子们的孩子也定会"一代更比一代强"! 回首来时路,用奋斗划桨,积聚向前的力量,我们这一家子走得坚实,行得稳当;踏上新旅途,靠奋斗打拼,迸发不竭的动能,我们这一家子定能博得精彩,赢得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