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婢女翠儿
更新时间:2014-07-29 本书阅读量:次
夜幕慢慢降临,床塌上的青年苏醒过来。睁开双眼,转头向外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子中间一个外带罩子的熏炉,里面的炭火烧着正旺,使整个房间都显得暖和和的。周围印有花纹的紫楠木屏风,还有檀香桌椅,一位约摸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在桌边正一只手撑着下巴打着盹儿。不过这小女孩的服饰和发型怎么看都像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 瞧着眼前陌生的情景,心里不禁直打鼓:我这是在哪?记得那天晚上得知自己中了大奖后欣喜若狂,连喝了几罐啤酒,结果被酒呛着了,酒气上涌堵住了喉咙,后面的事就记不得了。先前醒过来时,就模糊地看到有人大喊大叫地跑了出去,然后就有一个自称爹爹的中年男子进来对着自己说了一句话,之后自己又头疼得晕了过去。难道,我是被酒呛死了?这也太奇葩了吧!想想自己当业务员这两年,为了和客户谈成业务,那可是“酒精考验”生生地锻炼出来了,居然在此阴沟里翻了船。贾不凡呀贾不凡,你说你好不容易中了次大奖发了财,却翘了辫子,真正是乐极生悲,无福消受哇。 想到这儿,微微地摆了摆头。唉,算了不想了,到现在头都还有点胀痛,身子也没什么劲儿,想动都没力气。不过肚子却有些饿,口也干躁,只能鼓起力气叫道:“有人没有?我饿了!我要吃东西!我要喝水!” “啊!郎君你醒了。”小女孩惊醒后忙移步过来。 “唔,这位小妹妹,哦不,这位姑娘,请问你是谁啊?我这是在哪啊?还有,我现在叫什么名字呀?”小青年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呀!郎君真的失忆了呀。小的是郎君的婢女翠儿,郎君叫贾仁贵,这儿是郎君的卧房。” “是啊,是啊,我现在一切都记不得了。那个,翠儿啊,我肚子饿了,能不能先弄点吃的过来?” “是,郎君请稍等。”说完叫翠儿的小丫环作了一个万福,出门去了。 小青年呆呆地望着屋顶,叹了一口气。丫丫个呸的,自己居然是穿越了,就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是哪个朝代,要是一个风雨飘渺、起义不断的朝代,那俺的小命可又难保了。不过瞧这房间的陈设,就知道这家子人非富即贵,至少自己的吃穿住行是不用发愁了。只是这小丫环怎么称我为郎君而不是少爷?这称呼真是奇怪。现在自己的名字叫贾仁贵,倒也还凑合。就不知道父亲现在情况如何了,他老儿家从小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却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一定非常非常的伤心吧。 贾仁贵正胡思乱想着,翠儿拎着一个木质食盒回来了。上层是个装食的小桶,下层搁有碗和勺。 来到床前,先把枕头竖起,托起郎君的头靠在枕头上。转身来到桌边,往碗中倒入稀粥,回转过来吹了吹,一口一口喂给贾仁贵。 不多久贾仁贵便喝了两碗稀粥,总算肚子里有点东西了。 “太医嘱咐过,郎君的身体还很虚弱,所以进食不能太多。等身子好点了,再慢慢进补。”翠儿说道。 贾仁贵微微点了点头,便问起了他生病的原因。 原来,他身子本就稍显嬴弱,前几日受了风寒就发起了高烧,先前请了郎中看过,服药后身子就慢慢好转,烧也退了不少。但没想到今天一大早突然又反复起来,不光烧得厉害还不停地说着胡话,最后又昏了过去。阿郎情急之下就派人去请钟太医前来。记得前两年老夫人身子不适,请了郎中看过也不见好,后来听闻钟太医医术高明,便亲自上门求请,结果很快就药到病除,到现在老夫人还念叨着钟老的好呢。 贾仁贵又问起现在的朝代,在位的皇帝是哪一个。翠儿又说讲起来:这里是汴梁,现在是宋太宗赵炅至道三年,先帝驾崩。太子赵恒刚刚继位…… 后人是这样评价两位皇帝的: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进犯澶州,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澶渊之盟。后期任用以王钦若、丁谓为相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宋真宗统治期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宋真宗有句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