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小说 > 自主家教 天才特训

第33讲 特性

客厅内,咨客在咨询,教授在讲,众人在听。
一位母亲问:您总说孩子有自己的特性,我怎么就没发现我的孩子有什么特性呢!
教授说:孩子的特性,有很多细节往往被父母疏忽,如果能及时发现,很好的品味,还真有其艺术魅力呢!
母亲疑惑的说:发现细节?品味艺术?
教授说:对呀!比如有一种现象,我把它叫做家庭“叫喊文化”。
母亲说:家庭“叫喊文化”?是什么呢?
教授说:家庭“叫喊文化”产生于晚上七点。
母亲说:晚上七点?
教授说:对,此时,母亲说,吃饭了,孩子早已听到,但最初不是有意没动,紧接着,母亲喊了第二声,孩子刚要行动,又叫了第三声,且一声比一声高;孩子在忍受。
母亲说:当妈的也在忍受呀!
教授说:天天如此,孩子就发现,前几声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自己可以不去理会;自己的行为控制了母亲的言语。
母亲说:喊他不动就只能连着喊啊!
教授说:孩子在利用母亲的喊叫音高和波动的情绪锻炼自己的忍受能力。
母亲说:他是有意的吗?
教授说:久之,母亲就会变成孩子随意的工具。
坐在一边的父亲说:那这是什么特性呢?它能说明什么呢?
教授说:这说明孩子不是不听话,不是有意跟母亲做对,不是动作慢,不是爱磨蹭;而是善于利用环境,尤其善于利用非常恶劣的环境,随时随地的在锻炼自己的忍受能力。
母亲说:非常恶劣的环境?
教授说:对,当一个人的情绪波动时,再加上高声喊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母亲说:哦!
父亲说:这回知道了吧!
男青年对女青年说:以后对我说话小声点儿,否则会形成非常恶劣的环境。
女青年说:你也一样,别光说我。(大家笑)
男士对女士说:你对我说话也小声点儿,否则,对包括你自己在内的环境影响都是非常恶劣的。
女士说:别光说我,你也是一样的,我们是互相影响。(大家笑)
教授说:孩子还有一个特性。
父亲说:是什么呢?
教授说:就是在孩子整个生长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宠爱这一目标,而且是唯一的宠爱目标;如果父母夸奖了他,而没夸奖我,我的心里就会很难过,以为我的言行出了错,或者是父母不喜欢我。
母亲说:这是为什么呢?
教授说:因为,我要自己所得的爱比别人更多,我需要强烈的安全感觉;如果我得不到宠爱,我就会使用争宠或捣蛋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女士说:还争宠啊!
教授说:如果家里不止一个孩子,父母就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有极大的差别,若老大乖,老二一定比较调皮,或者相反;这是孩子博取注意的方式,也是孩子在求生存中的自然反应。
母亲说:这也是特性呀?
老师说:对呀!当然是特性了。
教授说:所以,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不如人意时,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看看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孕妇说:那这是什么特性呢?它又说明了什么呢?
教授说:它表明,孩子的不听话、调皮捣蛋、逆反、执拗等都是在自我表现,都是在争取地位,都是孩子在争取为人最基本的权利——自主权,都是孩子积极主动的表现。
孕妇说:哦!
父亲说:那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教授说:当今社会,在惯性和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在无兴趣地生活着。
女士说:也就是。
教授说:不想踢球的奔跑在球场上;厌烦患者的坐诊给人看病;不爱孩子的教书育人;不为百姓造福的却为官一方。
男青年说:怪现象。
教授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想改造人,塑造人,把自我公开的理想,潜藏的妄想,不公平、不客观地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而且,这已固化为一种枷锁般的定式,一生照搬,沿用至今。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你就是这样的——总想改造我。
男青年说:难道你不是这样的吗?不公平、不客观的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我的头上。
女青年说:我有那么残酷哦吗?(大家笑)
老师说:这种现象,在教育后代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母亲说:父母都是好心啊!
老师说:无私的父母,一心想培养出天才,想种植出硕果,真堪称一绝。
教授说:可其结果,常常是将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将趣味无穷的事情搞得无聊了,将自然流动的小溪开凿成毫无特点的人工渠。
父亲说:事与愿违。
教授说:扁担长,板凳宽,每个的特性不一样,但扁担却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大家苦笑)
男士说:痛苦啊!
教授说:这时,痛苦向自由的渴望,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舒张。
老师说:可现实中的情况,却是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教授说:有时候,仅仅是父母的一句言语,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家庭教育前功尽弃。
孕妇说: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说:这是因为父母亲说的与做的完全背离。
教授说: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教孩子怎样为人处事的问题。
母亲说:为人处事?这怎么叫啊?
教授说:对孩子进行不适当的教育,父母的威信就难以树立。
父亲说:怎么才叫适当呢?
教授说:父母严厉而不仁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老师说:这种不适当的高压式教育,会把孩子压垮。
教授说:父母以长辈自居,试图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和孩子主动接近,想以此来树立父母的威信。
孕妇说:拿架子。
教授说:这样,很少与孩子交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会出现鸿沟。
老师说:这种疏远式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
父亲说:那太宠爱孩子也不好吧!
教授说:没错,父母如果对孩子溺爱骄纵,对其缺点姑息迁就,不提出任何明确要求,其结果就会使孩子更加妄为任性。
老师说:这种宠爱式教育,也无益于孩子的心身发育。
父亲说:对吗!对孩子还就得管吗!
教授说:可父母如果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就全部正确,即使发现自己有错,为了家长的尊严,也要逼迫孩子将错就错的照着去做;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对孩子的正当需求不注重,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利于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
母亲说:我们也特别想跟孩子交流,想把好多话说给孩子听,可孩子为什么特别反感父母亲对他说话呢?
教授说:父母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听,也不管自己说得是不是恰如其分,不分场合、地点、时间,只管滔滔不绝,海阔天空地对孩子说;这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其结果,就会使孩子连正确的言语也不容易听得进去,这是说教式教育的最大弊病。
父母说,给孩子买点东西他就会很高兴,对你也亲热了,也尊重你了。
教授说:不要用爱抚和各种奖赏来博得孩子的尊重或热爱,因为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无穷尽,一旦孩子有得不到爱抚的感受,或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精神、物质需求,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怨恨、愤怒和对抗的情绪。这是不可取的诱惑式教育。
母亲说: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你还多,很难管。
老师说:家庭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束,而是重在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
教授说:当今社会,来源于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电脑、游戏机等各种信息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了解信息,分析信息,学习信息,使各种不同渠道来的信息对孩子形成良性刺激,以便更好地运用信息。
女士说:孩子整天尽瞎想怎么办?
老师说:孩子也许、可能想入非非,不切实际。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你就特能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
男青年说:即使想入非非,也并非坏事儿啊!
女青年说:还并非坏事儿?
男青年说:至少可以拓展思维呀!
女青年说:那有什么用?
男青年说:老土了吧!
女青年说:你才老土呢!那你说有什么用?
男青年说:想象力啊!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吗!创造就是进步!(大家笑)
女青年说:那也得切合实际。(大家又笑)
教授说:父母可以在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帮助孩子设置一个切合实际,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奋斗目标,使孩子有目标追求。
男士说:孩子想得多,做得少怎么办?
教授说:那父母就教给孩子学会技能,将双手锻炼的又巧又勤,掌握利用各种工具进行劳动的技能。
父亲说:那孩子要是不做又该怎么办呢?
教授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要善于运用优秀人物的吸引力量。
孕妇说:父母都想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机会。
教授说:实际上,能够抓住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时机,就是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
母亲说:那怎么才能抓住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时机呢?
父亲说:怎么才能使孩子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呢?
教授说:经常表扬鼓励,正面教育,孩子就能正常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
老师说:多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父母只管“画龙”,让孩子去“点睛”。
男士重复着说:父母只管“画龙”。
女士也重复着说:让孩子去“点睛”。
教授说:这样,就起到了父母应有的作用,也体现出家教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