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真爱
更新时间:2021-09-08 本书阅读量:次
天子特训营内,众人聚精会神地听,教授在讲。 一位年轻的母亲问:你说3岁以前是教育的最佳年龄段,那我的孩子已经过了3岁了,3岁以后怎么办呢? 女青年说:各有各的疑问。 男青年说:各有各的难题。 女士说:做母亲不容易啊! 男士说:做父亲也不容易呀! 老师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大家点头,略带笑意) 教授说:3岁以后的孩子,应有更为广泛的活动天地,父母可带他们到动物园去看各种动物,更多的应到野外,在游戏中认识生存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让孩子与自然物多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自然就被激发而出。 年轻母亲说: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整天住在高楼大厦里,想与自然接触都是个很难的事儿啊! 老师说:我儿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还住在农场,那时只要一到礼拜日,我们就带着他来到市里的公园,陪他看花、看草、看猴子、看狗熊、看鹿,陪他看一切平时在农场看得到的东西,陪他玩儿滑梯、玩儿碰碰车、玩儿跷跷板,玩儿一切在农场玩儿不到的东西,与他一起体验一切在家里无法体验到的各种新鲜事物。 教授说:父母要对孩子付出真爱。 年轻母亲疑惑的问:什么叫真爱呢? 男士说:用真心去爱呗! 女士说:人家没问你。 孕妇笑着说:你就别多嘴。(大家笑) 女青年说:没那么简单。 男青年说:也没那么复杂。 老师说:最重要的是看你关注什么。 教授说:很对,真爱就是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要,给孩子生长的空间,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某种目的和愿望。 年轻母亲疑惑的说:情感和需要? 孕妇说:还有生长空间。 男士也疑惑的说:难道父母的目的和愿望不是让孩子成长吗? 男青年说:让孩子按照你的愿望成长和孩子自然地成长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男士说:这有区别吗? 女青年说:有啊!当然有了。 女士说:啊!你俩一唱一和整我们呀! 男青年激动地搂着女青年说:啊!我们终于又站在一起了。 女青年高兴地说:齐心合力吗! 女士说:齐心合力欺负我们呀!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男士突然眼睛一亮,伸手搂住女士也激动地说:恩人啊!救苦救难的活菩萨,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我得解放,十年寒窗,终于熬到我们站到一条起跑线上。 孕妇感慨地说:看看,关键时候见真情啊! 年轻母亲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吗!(大家这才开怀大笑) 老师说:就是,真情、真爱不用鉴别,谁都懂得,只有付出了才能获得。 教授说:就是,只有用父母的真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有用的人。父母没为孩子付出很多的时间,只为孩子付出很多的金钱,这种爱就是后患无穷的残缺。 年轻母亲说:这还真有一定的难度。 孕妇说:正因为难我们做的才有价值吗! 女士说:所以,即使再难也得认真去做,谁让我们为人父母呢! 男士说:时间、金钱付出的多少还真的很难把握呢! 男青年说:就是多付出时间陪孩子,少用金钱应付孩子。 女青年说:就是给孩子良心刺激。 教授说:对孩子的良性刺激,还包括给孩子以奖励,对孩子的奖励原则上不主张奖钱,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物质刺激;其实,都是一种精神的鼓励,也可以是玩具、体育用具、书籍这些有益的物质奖励。 年轻母亲说:对孩子奖励很重要吗? 男士说:那当然重要了。 女士说:奖励可以激起孩子的兴趣。 教授说:但,奖励必须是孩子最需要的,最渴求的,才能激起孩子的真正兴趣。 年轻母亲疑惑的说:最需要的,最渴求的? 教授说:对呀!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爱好去推测孩子的心理,这样就会抹杀了孩子的天真好奇。 年轻母亲说:那怎么做呢? 教授说: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如何启发,是父母教育孩子本领的伟大;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如何引导,是父母教育孩子艺术的高超。 孕妇说:启发。 教授说:对呀!父母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聪明的父母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孩子逐步走上正道。 年轻母亲问:那父母与孩子难沟通怎么办? 女士说:就是,尤其是涉及到学习问题,很难与孩子沟通。 男士说:这还真是个事儿,有没有更好的具体办法? 教授说:在家庭的教育和学习中,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与沟通中,只要善于拐弯,掌握绕道的技巧,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面对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孕妇说:可是,现在外面的诱惑很多。 女青年赞同的说:就是,容易对孩子形成不良刺激。 年轻母亲担心问:那孩子如果受到不良刺激会怎样呢? 教授说:孩子如受了不良的刺激,就会形成各种怪脾气。 女士说:哪些是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呢? 男士说:连不良刺激也不知道? 女士说:看来你是知道的了? 男士说:当然知道了。 女士说:那你说。 男士笑着说:还是让教授说吧!(众人笑) 教授笑着说:如果在家里,成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经常对别人进行非议、贬低,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正常发育,使孩子也容易对人猜疑,对事怀疑。 男士对女士说:听着没? 女士说:听到了,怎么?难道你没有这些现象?只是我有吗? 男士说:这是你说的,我可没说啊!你这是不打自招吗! 女士说:嫉妒,他这人就这样,只要你某方面比他强,他就难受,对家人也是这样。 男士说:你这是比我强吗?如果这样说你,你舒服吗?——她这是小时候的培养环境给她造就的。 教授说:父母不适当的常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并说自己孩子的某方面不如那个孩子,会使孩子误以为父母爱那个孩子而不喜欢自己,内心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服气,于是,便产生了嫉妒心理,久之,变成了个人的基本素质。 女士说:你呢?你倒是宠大的,难道你不嫉妒别人吗?家人你都容不下,不管是谁,都想让听你的话,十足的一个空想家。 男士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吗!不是我容不下他们,是他们容不下我啊! 女士说:你这也是培养环境给你早就的吧! 教授说: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不客观的夸赞,会使孩子形成争强好胜的习惯,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作出过高的估计,常常不服气、不服输,只要没有被重视,没有受到关注,就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儿童产生嫉妒,日久,便会形成个人的性格。 年轻母亲说:那这应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避免嫉妒心理呢?我发现,我们孩子那么小,就已经产生嫉妒心理了。 教授说:孩子从1岁半起,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良性刺激,长大后也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 老师说:其实,习惯于做弱者的孩子,反而能安分守己。 教授说:一但形成好嫉妒的性格,就很难心情舒畅地生活;无论是别人的成功,还是自己的失败,都会使自己痛苦、烦恼,给自己带来危害。 女青年笑着对男青年说:你人际关系这么好,看来你是良性刺激中长大吧! 男青年也笑着说:你能安分守己,原来你是习惯于做弱者啊! 孕妇说:好习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