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小说 > 初唐国士

第二十二章 造船

第二天,陆玉成对父亲陆达明禀道:昨日他与杨荷在街上碰到杨荷的乡亲一兄妹俩,是因关中大饥而逃荒至此的。他怜这俩人无所依归,加之新宅和药材加工场需人手。所以私自请了兄妹俩来府里帮佣。陆达明听了点点头,应允了下来。
 
这兄妹俩就是朱英杰和李碧蓉,分别改用了假名杨达和杨倩。长乐寺他俩是不能长期呆的,虽收留他俩有危险,但义之所在,不容陆玉成作它想。
 
俩人一年多的逃难生涯,可谓身心极其疲惫。在陆家安顿下来后,总算能过点正常日子了。朱英杰二十五岁,相貌堂堂,性格豪爽,却还未娶妻。他也懂点医术,在药材加工场给陆玉成做帮手,倒也觉得颇合口味,师兄弟俩人时常在一起练武切磋,日子过得也还惬意。
 
只是李碧蓉时常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杨荷怜她身世与自已相似,常陪着她聊天解闷,婉言开导,渐渐俩人关系越来越亲密,情同姐妹,李碧蓉今年十七岁,小杨荷一岁。
 
陆玉成从谢伯翔的玻璃制造场定制了一批玻璃器皿,用来做物理化学实验。有一次他用硝石制冰捣鼓冰淇淋时,旁边的李碧蓉觉得很神奇,不断向他发问,他一一为其解答。
 
其实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宋代,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后世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陆玉成发现李碧蓉很有科学研究的天赋,为转移她的心思,他经常给她讲些理化知识,并做实验加以证明。果然,李碧蓉被这些理化知识吸引住了,成天呆在实验室里。
 
杨州自春分后却极少下雨,这使陆玉成感到很不安。他想起了史书纪载的贞观二年那场全国性的大蝗灾。
 
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其实,那个时候对蝗灾认识不足,没有什么好办法。况且古代又没灭杀蝗虫的农药,灭蝗更加困难。陆玉成想起自已前世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篇介绍古人如何防治蝗灾的论文,认为效果不错,心里不由一动。
 
他花了一些时间写了一篇《灭蝗策》,分析今年全国包括扬州会出现大旱,从而导致蝗灾,提出了如打封存锁、人工捕杀、掘沟、篝火诱杀、掘除蝗卵、色声驱蝗等防治法:
 
写完后他呈送给杨恭仁,本来他写《治蝗策》并未想过会有多少影响力,只是为了尽人事以慰自已的良心而已。沒想到杨恭仁倒也很重视,把这道《治蝗策》也上报到了京师。
 
一天下午,学堂放假,陆玉成正在家中药铺给患者看病。突然门外一阵骚动,片刻,只见录事参军事田为军和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闯了进来,身后一帮人抬着三张小榻,榻上躺着大小三个男孩。
 
那妇人一见陆玉成,就双膝跪地,边哭边道:“陆神医啊!求尔救救我的孩儿!”旁边的田为军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副可怜巴巴样。
 
陆玉成忙把妇人扶起来,向他们询问情况。
 
原来这三个男孩都是田为军的孩子,妇人是田为军的妻子。三个男孩分别为六岁、八岁、十岁,前几天三人先后突然发热,头痛畏寒,咽喉红肿疼痛,皮肤潮红,痧疹隐隐。
 
田为军赶紧请了城里一位名医珍治,那知吃了药后不但沒好转,今天反而出现壮热,烦躁口渴,咽喉肿痛并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最小的孩子甚至出现了神昏、抽搐。田为军夫妇惊恐万状,他也顾不得平素与陆玉成不和,急急忙忙地求上门来了。
 
听完他们的陈述,陆玉成又仔细给三个孩子做了检查,确诊为猩红热。这种病在此时因为没有好的治疔方法,死亡率是很高的。
 
陆玉成让三个患儿住进了自已的药铺内病房,他开了凉营清气汤,并根据每位患儿情况在用药上加减。他首先对那位已出现神昏、抽搐的患儿使用了自制的安宫牛黄丸,很快消除了神昏、抽搐症状。
 
平素田为军对陆玉成颇为轻视,认为他太过于年轻无法胜任其本身的工作,甚至为是否有微生物存在当面嘲讽过他,这次田为军找上门来心里颇为忐忑,担心陆玉成记恨,不肯用心治疗。但他很快就安下心来,因为他看到为治疗自己三个孩子的病,陆玉成忙前忙后,两天两夜守在药铺里沒怎么睡觉,并屡次温言安慰这对精神极度紧张的夫妇,让田为军夫妇深为感动。两天后,三位小儿都脱离了危险期,开始好转,经继续治疗,一周后基本痊愈。
 
田为军见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救活过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他语带哽咽着对陆玉成说:“往日在下无知,多有得罪,真是惭愧万分!”并长揖一礼。
 
陆玉成忙扶住他说:“这也怪不得您,某那些观点确实有点惊世骇俗,难为人所解。您娴于政事,精明强干,还望将来多多指教玉成!”
 
此事让田为军对陆玉成感激涕零,完全沒有了以前的轻视之心,他逢人便说陆玉成医术如何如何高超,成了陆玉成在大都督府里的铁杆支持者。
 
……
 
谢家如今有了丝绸、玻璃这两项在此时质量最好又极贵重的产品,当然急于寻求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赚取更高的利润。为了组织船队参与海外贸易,陆玉成找了士曹参军唐昱文,由他领着参观了扬州的官方造船作坊。
 
陆玉成在大都督府展示他“发明”的显微镜时,唐昱文也在场,此事同样对他震动很大,过后,陆玉成还赠送了一架自制的显微镜给他,让他大为感激。此后,唐昱文就时常找陆玉成探讨格物之学,陆玉成也不藏私,告诉了他很多自己后世学到的数理化知识,让唐昱文对陆玉成佩服得五体投地,惊为天人!俩人很快就结成忘年之交,关系非常好。
 
唐代造船技术已十分先进,当时的船只已普遍采用钉接榫合法,而当时欧洲的船板联接办法还处在使用皮条绳索绑扎的阶段。这时还釆用了水密封舱壁。把船体内部分隔成许多部分。这种结构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并成为我国木船建造的规范。
 
在造船作坊,陆玉成边观看边与唐昱文聊着造船的话题,唐昱文是官场上少见的技术能手。陆玉成与他谈到了后世才发明的几项造船新技术。
 
船坞:船坞是一种建在水域岸边供修船和造船用的长方形水工建筑物。它的建造方法是修建一个三面封闭的深水池,另一面与河道相通,装上可以启闭的闸门,并在池底安放一套支撑架。引水灌满深池,把需要修理的船驶进池中正对着支撑架。然后关闭闸门,抽干池里的积水,船便悬空在架上,这样就可以施工修理了。这种船坞是固定式干船坞(相对于浮动式浮船坞而言),有的船厂仍然使用这种装置修造船舶。据文献记载,我国第一座船坞是在北宋太宗时由一位名叫张平的船官建造的。在西方,直到1495年,英皇亨利七世才在朴茨茅斯修建了欧洲第一个船坞。这比我国已经晚了五百年。
 
船模型和船图: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
 
福船:“福船”出现于宋代,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亦称“大福船”。福船是中国古代风帆动力船类型之一,宋元时期就是海上的主要运输船。有研究者认为,郑和七下西洋用的“宝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册封舟”等都属于福船类型。它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士兵,三层为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船首高昂,又有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福船甲板平坦,龙骨厚实,采用水密隔舱技术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以平衡纵帆作为推进装置,在横风甚至逆风下也可以航行,还可以根据风力大小卷放帆面,即使帆面有许多破洞,仍能维持良好的受风效果。悬挂在船尾的尾舵可以控制船行进的方向,并可以跟据水的深浅调整升降。它的泊系工具为四爪铁锚,将四爪锚放到海底,处于平卧位置,会有一至二爪插入泥沙,具有相当的抓力。起锚时,把船拉到沉锚上方使锚杆竖直,四只锚爪向上,易于脱离泥沙提出水面。
 
对陆玉成谈到的这些新造船技术,唐昱文非常感兴趣,稍经点拨,很快就明白过来,反应之敏捷,让陆玉成非常佩服。他们在造船作坊围绕这几项新技术探讨研究了一整天。其间,唐昱文还找来几位水平很高的工匠参与研究,他们刨根问底,穷究不舍,把陆玉成这个对造船业一知半解的人弄得汗流浃背,只恨自己前世为什么没有多了解一些造船知识。唐昱文则为此兴奋不已,并表示他将上报杨恭仁,争取一一釆用。
 
在唐昱文和户曹参军陈坚的帮助下,谢伯翔很快就购买了五艘很大的木兰舟,并招收了很多航海经验丰富的水手。为了安全,只跟着一些有武装护卫的船队出海,开始小规模开展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