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东周时代的历史,又和西周不同了。西周以前,我们大概只知道一个天子之国的历史;其余诸国,都只知道一个国名。到春秋战国时代,就知道许多国的事迹了。此其故,一由于周代的衰微,一亦由于诸侯的强大。由周代衰微,所以会盟征伐之权,不在天子手里。研究这时代的历史的人,就不能不兼采列国的史事。亦因诸侯强大之故,其国的声明文物,日益进步,而可供采取的史料,和其流传的机会都多。

春秋战国之界说

前9世纪

前8世纪

前7世纪

前6世纪

前5世纪

前4世纪

前3世纪

我国历史上,确实的纪年,为周朝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771年而西周亡。周平王的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为公元前722年,孔子因鲁史作《春秋》,起于这一年。自此到公元前479年,孔子卒的一年,称为春秋时代。春秋以后为战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天下止。

周代中央权势之衰微

周代为什么会衰微呢?这自然和东迁是大有关系的。周居陕西渭水流域,本是最肥沃之地,而其直辖的地方,又从丰镐跨据到洛阳。幅员既广,形势亦好。东迁以后,函谷关以西,[1]周朝不能恢复,版图削小,实力微弱,对于诸侯,自然无权过问;同时诸侯又日益强大,自更不肯服从了。

诸侯强大与五霸

诸侯为什么会强大呢?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先须把春秋战国时的地图看一看。把地图一看,便知道这时候所谓强国,多在沿边之地;而其时的二等国,如鲁、卫、宋、郑、陈、蔡等,则多在今豫东、鲁西一隅。这是为什么?我说:其(一)因沿边之地,多与异民族杂居,以竞争磨砺而强。其(二)则开化较晚的民族,多不知宝贵土地;而其人口的密度亦较小,和他们杂居的国,以此易于开拓而大。

既然强大,就要争做霸主了。大家都知道,春秋时代,有所谓“五霸”。你道这五霸是谁?

原来古代的中国,杂居的民族很多,而以汉族的文明程度为最高。汉族的根据地,是黄河中下游。所以所谓“中原”,实在只是丰镐以西,泰岱以东,晋阳、涿鹿以南,阳城以北之地。这便是周朝和当时二等国的一个集团。其齐、晋、秦、楚、吴、越等国,初时都是在沿边之地,与异族杂居的。虽然同是文明冑裔,而既居夷狄之地,总不免杂有夷狄之俗。[2]齐晋两国,开化较早,所以从春秋以来,从没有被视为夷狄。秦楚吴越,就不然了。所谓民族,本是以文化为标准的,并非有什么种族的成见。我国人从古就深知此义。所以《春秋》之义,诸侯用夷礼,就当他是夷狄;用中国之礼,就当他是中国。这个并不是孔子一人的私见,大概当时的风气是如此。所以同是一个国,当其未进化时,可以夷狄自居,及其已进化后,就以中国自居,而且以攘夷狄自任了。尊王攘夷,是当时霸主很重要的责任。因为(一)有一个共主,列国间的秩序,到底要容易维持些;(二)而野蛮之国的侵扰,又是文明之国的公敌。

五霸的第一个是齐桓公,他的声威最盛。当时有种山戎,曾侵犯燕国;又有种狄人,把卫国打破。齐桓公都曾去救他。这时候,楚国开始要侵略中原,像郑国等,已有些怕他。而楚国开化未久,中原之国,还有些当他夷狄排斥。齐桓公也曾兴兵伐楚,因其请和,和他结盟而还。齐桓公的称霸,是春秋初期的事。桓公死后,宋襄公出来,要想做会盟之主。然而宋国较小,力量不甚足,到底给楚国打败了。直到晋文公出来,才把楚国打败,称为霸主。从此以后,中原之地,就是晋楚两国,互相争衡。大抵偏于北方之国,如鲁卫宋等,多服于晋;偏于南方之国,如陈蔡等,多服于楚;而郑则为二国的争点。虽其间秦穆公也曾和晋国相争,打破晋兵,然而仍只做得个西戎之长。直到楚庄王出来,把晋国打败,而其威势才及于北方。楚庄王之后,晋楚依旧相争。后来宋国有个向戌出来提倡弭兵,请晋楚二国及其属国,都在宋国结盟。从此以后,晋楚的兵争以息,吴越两国,继之而起了。吴国当强盛时,曾打破楚国的都城。楚国靠了秦国的救兵,才得复国。吴国因此进而干涉北方的事情。然而国力未免疲敝,到底为越国所灭。这是春秋末期的事。

春秋战国时之疆域

此图系就战国时七国疆域表示其大概。其中如秦楚等国,疆域觉得很大。但如秦有今四川,楚有今湖南、江西等,都是新征服或未甚开发的地方,和现今吉、黑、蒙、新、海、藏等不能和内地相比一样。若论人口稠密,产业发达之地,则各国相去并不甚远。春秋时的国,战国时为哪一国所灭的,即在那一国中存其国名,不再画出界线。其中唯卫到秦二世时才灭,但这区区小国,实际上毫无关系,所以普通到秦灭齐时,就算天下统一。



作品集
相关文章: